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资本论小章节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章第四篇论述的问题是“机器和大工业”。18世纪的时候,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的时代。当时的机器是以蒸汽机为动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机器代替人力劳动。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机器的出现,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厂。从此之后,自耕农阶级消失了,而资产阶级开始崛起。正如书中所论述“机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良好手段”,机器的出现,大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大工业”是什么。大工业就是借助于机器来生产的大工厂,它的生产资料是机器。大工业是伴随着机器而问世的,而它的问世毫无疑问给传统手工工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不断更新,优胜劣汰是社会上的生存法则。手工业的没落,也意味着大工厂也会有一天没落。那么,大工业该如何才能永葆青春。书中给出了答案----“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能自立“。

机器,实际上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利器。一件商品,经过机器的处理,机器所磨损的代价就要加在商品上去,所以商品的价值就会随之升高。然而,大工厂是把商品的价格降低了的。原因在于机器把生产效率提高了。机器磨损的代价远小于机器提高效率的收获,所以商品最终的价格(相对于手工产品),是降低了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机器的出现无疑是降低了他们购买商品的价格。然而,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受到的剥削更彻底了。资本论中说道“机器从一开始,在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的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的程度”。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分析:机器的出现使商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工人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机器抢了工人的岗位。因为机器更快,更加任劳任怨,它们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却不会发生工作纠纷。很明显,资本家们更愿意使用机器。但是,大工业的运行还是需要一定量的工人操作的。于是就出现了岗位供不应求的局面。工人们为求上岗,往往压低身价。这就给资本家们创造了剥削得更加彻底的机会。虽说机器出现之前,工人就已经被剥削。但机器出现之后,工人们更加苦不堪言。此外,资本论中还提到两点资本家们加重剥削的途径:一是提高机器的效率,二是扩大工人看管机器的数量,即扩大工人的劳动范围。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机器既然威胁到工人的生存,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可是,工人反抗的对象不够明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哪怕机器消失了,他们受到的剥削还是不会消失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有一种倾向,它是维护资本家们权益的制度。所以现在才有垄断,才有贫富分化。所以,工人的敌人不是机器,而实际上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

不仅仅是工人,被资本主义蹂躏的还有土地。资本论中有论述“大工业所造成的农业进步,是以牺牲劳动者和掠夺土地为代价的”。资本家们的野心就是通过剥削他人,把自己的资本不断翻倍。所以,当大工业出现的时候,工业的迅猛发展自然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机器,同样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这种高效率的生产不断撑大资本家的野心,迫使他们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掠夺土地。有了土地之后,资本家们接着要做的就是在同样的土地上让农产品产量翻倍,让生产周期减半。因此,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开始入侵土地。有毒物质、重金属都留在了土地和农产品上。

以上,就是我对资本论浅读后的分析。

第二篇: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

信息学院计科外包15-1


(未完,全文共26607字,当前显示13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