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南京-张小明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策略》课程讲义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张小明
一、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类型1.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
根据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2.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群体性事件属于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安全事件类)。
3.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1)群体性:由某些人组织,众多人员参与。(2)突发性:事发突然,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3)危害性:影响社会安宁,扰乱工作、生产、生活秩序。(4)对抗性: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5)利益性:利益诉求而非政治性诉求。
1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策略》课程讲义-张小明
(6)反复性。问题错综复杂,容易反弹。
(7)关联性: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8)可调和性: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解决、可预防。
(二)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特点1.主要类型(1)涉及民生类。(2)征地拆迁类。(3)决策不当类。(4)非正常死亡类。(5)执法不当类(城管)。
2.基本特点
(1)事发突然(偶然),演变迅速。(2)人数众多,规模庞大。(3)行为激烈,后果严重。
(4)无直接利益人员从众参与,破坏性极大。(5)网络舆情成为重要推手。
(6)最终矛头都指向党委、政府和警察。
(7)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参与,增加了事件的复杂性和处置难度。
3.做好维稳应急工作的重要性
99+1=0。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王昌龄《咏史》)。
4.群体性事件相关法律法规
(1)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施行)。
2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策略》课程讲义-张小明
(2)公安部下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公通字〔2008〕56号)(2008年12月9日下发)。
二、群体性事件应对的基本流程
结合群体性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生命周期规律,要按照“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尽量不出事、尽量出小事、大事变小事、坏事变好事”。
(一)事前预防准备:尽量不出事1.预防准备的含义
预防准备是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所开展的各种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
目的是在更基础的层面实现维稳应急工作从集中性、突击性向经常性、日常性转变,“标本兼治”。
2.预防准备的重要性
“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申鉴·杂言》,东汉荀悦)“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周易》)“消防”:防消结合,以防为主。
避免。“易事拖难、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3.预防准备的主要工作内容(1)风险评估。(2)预案编练。(3)宣传教育。(4)资源储备。
4.瓮安“6.28”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火山原理”。矛盾在积累中爆发。
(1)社会建设滞后,民生欠账多,群众意见大。
3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策略》课程讲义-张小明
(未完,全文共12658字,当前显示14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