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毕宏音

2012-10-1422:13:42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5年06期第80~84页

【作者简介】

毕宏音,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期,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预防效果评价体系。本文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

【关键词】

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预防效果评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开始步入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高风险期。这不但表现在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内的不和谐现象的大量存在,还表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各种关系尚未理顺,尤其对预防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是否科学有效,还缺乏系统的测评、监督和总结。因此,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涵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效果评价,是预防工作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具体指有关各类组织,根据此类事件预防机制的运行效果,对所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和修正的体系及过程。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是指对相关事件预防和准备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综合评估、反复纠错和不断改进。它包括对预防工作的常规和应急效果评价两个方面。

1.预防工作的常态监测

对预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机制的运行状况随时加以考察和纠错。这就被称作“事前”或常态监测。

(1)克服目前存在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倒挂问题,不单单使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功的得到肯定,不得力的受到责罚,更应该通过平时的预防监测工作,使成功防止和减少事件的人员得到重奖。

(2)考察和评价预防机制日常保障系统的信息传输渠道是否达到双向畅通无阻。及时发现其中的纰漏,适时做出调整。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让包括非专门组织在内的民众获得知情权并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否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搜集上来,最终服务于决策。

(3)评估和修正相关社会指标体系。对中央及地方设立的研究社会指标、社会心态的专门机构工作绩效定期进行评估,对与稳定息息相关的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1],如,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腐败涉案公务员比重、人口自杀率、心理及精神病患率、请愿、上访、学潮、工潮发生数,当前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民众最渴望解决的社会矛盾的预防效果等,进行定期追踪和评估。

(4)检测和调整相应的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不仅依靠政府精英和专家智囊,也离不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社会民众的参与及必要储备。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的应对方案,需要根据变化日臻完善;民众需要获得应对事件的知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专门培训;国家也必须针对潜在危机,提高必要的应急技术、物资、救援和帮助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评价系统加以完善。

2.预防工作的应急效果测评


(未完,全文共28292字,当前显示13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