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人居环境与绿色住区规划体系观后感

主讲人:王涌彬

今天的讲座由王涌彬教授讲解,主要讲述了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给绿色住区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探讨了人居环境的标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绿色住区指标体系的框架评价方法的构成等内容。

规划体系的构建原则全面反映绿色住区与人居环境的特征,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要建立科学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主观感受和需求;遵循全面性的原则,要全面的反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各个指标,全面体现出小区的综合效益;遵循动态性原则,体系应具有动态指标反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现状;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进行量化,利于进行计算评价。

体系的评价方法,参考国外的良好特色生态小区现状值作为标准值,已有的国家标准尽量采取规定的标准值,参考国内的居住小区现状值进行推倒,依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定量化作为标准值,对于目前统计数据尚不完整的,暂用类似指标替代。

我国绿色住区发展缓慢主要是对生态居住社区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对绿色理念只是局限在浅层次上并没有涉及绿色住区的真正内涵,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种种原因,在对绿色住区构建所应有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目前中国还没建立一个规范权威的体系和相应的评估标准。

第二篇。改善人居环境_提高住区品位居住区外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是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因此,确立以“人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思想、强调居住行为与融合对话,并通过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的组合,努力营造自然环境优美与人文环境愉悦的人居环境,应当作为居住区规划构思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目前的居住小区建设存在着住宅建设量增长较快、而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的现象,居住小区的环境建设设计则显得更为滞后,亟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1合理控制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反映公共活动空间、绿化地在小区的比例。根据我国国情,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仍是必须的,但要合理控制。为此,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在提高住宅密度的同时,必须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包括日照标准和居住绿化面积。②各规划小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制定相应的住宅层数和建筑密度的指标,不同小区应区别对待,为良好的室外物理环境创造条件③在一个居住小区内住宅类型应该多样化、弹性化,将高、多、低层住宅混合建设,灵活布置,既能充分利用地段,达到节约用地的要求,又能保证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绿化面积

2完善公共活动场地、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由于受我国用地紧张、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居民的住宅只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室内较小的活动空间远不能满足人们交流、休闲、娱乐、活动等要求,由此而来,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

2.1倡导“以人为本”,优化室外活动空间设计

室外场地的设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强调人与自然融合的手段之一。优化场地环境设76

计应在规划中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布局,达到与场地巧妙结合、相互融合的目的;在设计手法上充分考虑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量观资源,丰富空间设计。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小区内设置一个或几个较大规模的活动中心,辅以分散的休闲地块。对于活动中心的设计,更应注重空间的艺术化设计,例如运用不同的空间组织手段、地台空间、下沉空间、开放空间、动态空间等,以丰富空间设计,改善室外环境。

2.2公共活动设施的完善


(未完,全文共17731字,当前显示14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