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所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关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观念;群众路线;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随着中国革命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我们党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每一代领导人都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毛泽东在延安亲笔题字“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邓小平说过“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江泽民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谈到群众路线时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工作时才会充满激情和感情。党的地位的历史性转变以及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给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领导素质、做好领导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并根据群众愿望要求和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赋予贯彻群众路线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办等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引起热烈反响,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他们深入偏远山区,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由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在基层很多地方,很多群众的生产、生活
-1-
条件还十分艰苦。通过《新闻联播》、《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采访报道,社会对他们生活的真实状态有更多的了解;也对于那些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的人民公仆有更多认识,才能明白他们长期对工作的坚持是何等的不易。除了新闻工作者下基层的活动,我们还接连看到各省市开始组织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其中部分省市的主要领导干部直接“蹲点”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声,聊家常,拒绝层层陪同,力戒扰民,其释放出的新讯号备受社会关注。“走基层”是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服务民众、惠及民生为职责,沉潜身心“走基层”,是所有行业的使命所系。踏踏实实“走基层”,与群众“零距离”,就能更透彻地认清形势,更清晰地意识到服务的方向,更准确地把握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走基层”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能拿出平时想不到的新思路、新举措,就能情系群众,依靠群众,成就一番造福群众的事业。
(未完,全文共18990字,当前显示143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