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刘胡兰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刘胡兰观后感观《刘胡兰》电影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刘胡兰》这部爱国主义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为年仅十五岁牺牲的刘胡兰感到惋惜;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优秀中华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刘胡兰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无产阶级史歌。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同广大贫苦农民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牛马生活。刘胡兰十岁那年,就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担任团长。每当上级宣传抗日救国的指示是,总能在人缝中看到小刘胡兰的那双流露出欣喜光芒的眼神。当时敌人经常来村子“扫荡”,刘胡兰和小伙伴以挖野菜为掩护,到村口站岗放哨,眨巴眨巴着活泼而又犀利的眼睛,警惕着察看敌情,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她由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姑娘,慢慢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敌人面前,她英勇顽强,贤贞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党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47年刘胡兰牺牲时,年仅十五岁,她的生命虽短,她的精神不朽,她那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看完影片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刘胡兰面对反动派多次严刑拷打,像钢铁巨人一样,屹立在刑场中间,尤其令敌人害怕的是她那双眼睛,深邃而且锋利,像钢钻一样刺向敌人,不管

是谁,只要和她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勇气,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痛击敌人。她正气凛然的做法,让敌人丧魂落魄。她坚毅的眼神在威慑敌人的同时,却激励着蜂拥而至的人们,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相比之下,我们却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同龄人大多都出生在21世纪,没有经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没有体会过饥寒交迫的滋味,从小都是娇生惯养,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便成为我们的保护伞,温暖的家便成为我们的避风港湾,凡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轻易一个“不会”、“不能”就放弃,将来我们如何去面对社会。通过这部电影的观看,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那个双拳紧握,牙关紧咬,倒竖剑眉的姐姐就会站在我的身后,用她特有的熠熠闪光的眼神告诉我“不向困难低头”。只要你动一动脑,动一动手,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你也能克服。

影片中姐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手理了理头发,两眼深情地环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做一个勇敢、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刘胡兰观后感《刘胡兰》观后感

从小到大,我看了许多英雄的事迹,也了解到了许多历史名人。我很敬佩他们。但是,我敬佩的人却是小英雄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我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第二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刘胡兰》观后感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未完,全文共8719字,当前显示14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