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职业教育优质和谐发展的对策.doc

论职业教育优质和谐发展的对策

作者:侯晶晶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十七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和谐优质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充分实现教育的关怀伦理,关注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校际关系的和谐。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均衡、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均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均衡。提升特殊职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利于把我国几千万残疾人培养成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职业教育和谐优质特殊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侯晶晶(1975-),女,安徽马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江苏南京21009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未成年残疾人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研究”(项目编号:07shb014)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校生活中的关怀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eea050199)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008-03得益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强力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近五年取得了显著发展。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周济部长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指出,教育战线需要抓好五个着力点,其中第

一、三两项关涉职业教育。笔者认为,十七大确立的一系列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和谐优质发展的新要求。

一、促进职业教育更加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强调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子系统内部和各系统之间达到和谐状态。为此,教育和职业教育也需要和谐发展,即摒弃无谓的冲突、内耗、壁垒,通过充分实现教育关怀,达到力量和合、功能优化的状态。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至少依托于三方面的和谐: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校际关系的和谐。

1.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人,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学习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而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是其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内在动力是发展的首因,职校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在角色转换时期,由于固有行为模式对现实的指导力减弱,在积极、稳定的新行为图式形成之前,人的自我意识和精神状态容易失衡。囿于社会上残存的学术与职业的二元对立观以及重普轻职的偏见,相当一部分职校学生在转型初期比较排斥

自己的身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种失谐精神状态的实质是过度泛化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它严重阻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厘清观念、去除误识,有益于学习者建构和谐的精神状态,成为学习的积极主体。


(未完,全文共56045字,当前显示11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