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后备资源分析
——以睢宁县故黄河沿线五镇为例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就必须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以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而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因此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
1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概况
1.1自然条件
睢宁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1′~118°10′,北纬33°40′~34°10′之间,土地总面积约为1769平方公里。故黄河沿途经过睢宁县北部五镇(双沟镇、王集镇、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其在睢宁境内总长度约为69.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解放后,故黄河虽经多次治理,但仍是一条悬河。故黄河两岸有3-7km宽度不等的高亢地带,其中约有11万亩的低滩洼地和飞泡沙土荒地,另有10余万亩滩下中低产田,低于黄河底标高,形成滩上旱不能灌,滩下涝不能排的局面。而其产量则徘徊在300-500斤,甚至有的地块有种无收。沿岸两侧由于乱耕种、乱取土、乱挖鱼塘,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沿线村落较多,但区域路网较少,交通不便,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2经济条件
故黄河途经睢宁县五个镇区,沿线行政村135个,总人口37.89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28.5%。沿线五镇面积约为63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36%。2012年上半年,全县gdp预计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1亿元,在全省上升6个位次,居第38位,同比增长34.3%,增幅居全省第8位,分别高于全省、苏北21.4、12.2个百分点。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400元。睢宁县的总体经济水平虽增幅较快,但仍处于较落后水平。
2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2.1耕地利用现状及其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
能再生、难以替代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它能为人类提
供最为生存的重要必需品——粮食。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土地利用(耕
地开发)的历史。故黄河沿线涉及睢宁县双沟、王集、姚集、古邳、魏集5个镇,
135个村,1408个村民小组,按二次调查数据显示,该区域总面积63835.06公
顷,其中农用地48099.27公顷(其中耕地37339.46公顷)、建设用地10490.3
4公顷、未利用地5426.41公顷(表1)。
表1故黄河沿线五镇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人均土地总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故黄河沿线的现状。为生存的需要,
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开垦耕地来种植粮食作物和尽量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所以可开
垦成耕地的土地资源不足。而耕地的利用率差异较大,水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而旱地的利用率则不高。
耕地总体质量不好.经济效益较低。在本区域耕地中约有五分之一属于质量
较好的水田,其余多为抗旱能力、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较差的旱地(图1)。
耕地的经济效益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小,由于人均
耕地面积少,工商业经济欠发达,加之交通条件差,农产品销售相对难度较大,
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三是受地理位置的制约,经济、交通、
信息等众多因素使人的观念相对落后,也影响了耕地的经济效益。
图1故黄河沿线五镇农用地分类对比图
2.2耕地利用变化趋势
(未完,全文共16652字,当前显示14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