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三峡总公司:谋划战略转型

峡总公司:谋划战略转型

用不了多久,三峡总公司会改为三峡集团,从一个工程项目办向集团化公司作出转变。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中国长江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下称“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如此透露。

首要功能还是防洪

当记者来到三峡总公司时,正值长江夏汛,滔滔江水由西至东滚滚奔流,三峡工程左右岸电站全部的26台机组均并网运行。

1993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一锤定音5个月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三峡总公司,并由其正式开始了建造三峡的历史性使命。历时17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接受采访前,李永安特意查看了一下近日的发电情况,整个三峡工程日发电大约4亿千瓦时,一个电站就撑起了几乎全国1/25用电需求。

实际上,三峡的发电效益从2003年三峡电站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时就已经开始显现。截至2008年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2885.16亿千瓦时,累计实现含税销售收入726.28亿元。

发电效益只是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一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发电效益,国家也不会历经几十年的反复论证才准予修建。

三峡工程是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多方面效益,但三峡首要功能还是防洪。

三峡工程所处的宜昌,为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而下,自古水患频繁。

在三峡工程建成前,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过低,尤其是荆江河段行洪能力不足,所谓“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历史记载,自汉初至清末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是洪水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地区。

三峡工程所处的位置,正好可以控制下游荆江95%的流量。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自2006年初期蓄水至156米以来,三峡工程开始初步发挥防洪效益。在2008年试验性蓄水至172米后,三峡工程已经具备了正式防洪运用的条件。

同时,立坝蓄水,使得重庆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通航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万吨级船队可以从重庆直达上海。

三峡公司内部有一项测算,三峡工程建成后,水路运输成本降低约三分之一。目前,从重庆走长江往东,每吨公里约成本0.033元,与之相对应,铁路是每吨公里0.16元,公路是每吨公里0.48元,长江的黄金水道的价值在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的时代才真正显现。

三峡的通航能力号称“6年超过22年”,因为从2003年开始蓄水到2009年6月,6年累计过坝的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蓄水前22年的货运量总和。

“当时设计的单向通航能力到2030年是5000万吨。如果经济复苏得快,我估计,到2010年,将提前20年达到5000万吨的通航能力,发展航运事业带来的裨益是巨大的。”李永安说。

到了冬季枯水季节,长江上游来水不能满足航运需求时,三峡又及时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中下游通航水深,以满足中下游通航的要求,并缓解长江中下游用水紧张的状况。

对于水电企业来说,水即是钱。蓄水所产生的发电收益和放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公益性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营性功能构成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总公司是一个承担特殊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

“双零目标”

国内外坝工界有一句名言。“无坝不裂缝”,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实属平常。2000年冬季,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出现裂缝。虽然这些裂缝是表面或表层裂缝,但国务院和三峡总公司立即将国内17名知名专家请到坝上“会诊”,根据专家们的意见,采取了4道处理措施,做到万无一失,直到专家检查认定已没有隐患。


(未完,全文共11370字,当前显示14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