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联想到Lenovo的蜕变

第一篇:从联想到lenovo的蜕变从联想到lenovo的蜕变:“蛇吞象”修成正果

化蛹为蝶,是一个艰辛痛苦而又光芒四射的过程。8年时间,联想完成了从“联想”到“lenovo”的国际化蜕变。早在2004年年底,“蛇吞象”ibmpc部门后,联想便在业界不断的质疑声中进行痛苦的整合之旅,如今终于迎来成功的喜悦——联想thinkpad系列占中国内地笔记本市场份额1/3,北美地区渗透率从5%上升至8%,且其已从一个ibm的亏损部门,转为净利率为1%-2%的盈利部门。

同时,这也意味着,联想并购整合ibmpc的模式是成功的。于是乎,联想开始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频频收购落子布局,希望能在更多的海外市场开花结果。这时的联想,开始被媒体形象地比喻成“化羊为狼”。“蛇吞象”ibmpc修成正果

2004年12月8日,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pc部门。当时,联想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全球排名在10名以外,一年的利润也仅为2亿多美元。而ibmpc部门营业额达130亿美元,在被收购之前已然亏损2亿多美元。

当时,这场“蛇吞象”的大戏震惊了整个it业界。也引起了业界“联想能否消化得了”的质疑。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联想对ibmpc部门的整合并不顺利,文化冲突、高管离职等问题让当家人焦头烂额。而这项收购所付出的巨额资金代价,也让联想在随后的5年内背负较大的财务压力,业绩下滑,到2009年初,联想已出现了近亿美元的亏损。

此时,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选择重新出山坐镇(其在2005年时将联想集团董事长一职交给了杨元庆),杨元庆则转任联想集团ceo。柳杨“老少配”对公司架构进行了重组,加大了本土高管在核心管理层的比重,并决定以中国式姿态走国际化道路。“先把ibm品牌转移到thinkpad上,再将thinkpad品牌转移到联想lenovo上”的品牌转移线路图,为后来联想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毋庸置疑,巨大的收购风险让当时的联想如履薄冰,这是一局“稍有不慎满盘皆输”的棋局。联想通过把海外运营和开发部门逐步迁回中国,采用中国的高效率管理和服务平台,极大降低了成本和费用率。2011年,联想的营业额达到216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凭借其强大的运营效率和高研发投入,联想thinkpad系列目前占中国内地笔记本市场份额的1/3,北美地区渗透率从5%上升至8%,且其已从一个ibm的亏损部门,被联想运作成为净利率1%-2%的盈利部门。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是„化学式‟并购。”柳传志曾如此总结。所谓“化学式”并购,即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用核心竞争力去影响并购对象,双方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柳传志也公开坦陈,“如果当时不做并购,今天的联想充其量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企业,甚至有可能在这几年被强势国外企业兼并,落得温水煮青蛙的结果。”

在日本,联想斥资1.75亿美元并购了nec旗下的pc业务

复制模式在日德开花吞并cce进军拉美

联想对ibmpc部门的成功整合,无疑给了其此后海外并购的信心和底气。

虽然中国市场仍是主要销售增长驱动力,但联想一直在大力拓展其它市场。其中,收购方式成为联想实现版图扩张和销量增长的一大利器。

在日本,2011年1月联想宣布斥资1.75亿美元并购了nec旗下的pc业务,双方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联想持51%股份,nec持49%股份。


(未完,全文共11880字,当前显示13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