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铺就富民[最终版]
——山丹县产业富民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陈文亮
阳春四月,走进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大棚种植示范区,眼前一派喜人景象:田头一垄垄被白色塑料大棚覆盖的土地上,很多农民都在棚里棚外忙活着。记者就近走进了靠路边的一栋大棚,大棚里一派春天的气息迎面而来,只见满眼翠绿,绿油油的葡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娇嫩诱人。目前,该示范区的45个葡萄大棚整体长势均匀、管理精细、操作规范,定植成活率高达99.4%。这是该县产业富民工作的一个缩影。“理清思路寻出路,抓住重点求突破。立足自身优势,以特色产业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山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指明了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突出重点、多元发展”原则,走专业化、规模化道路,集中主攻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纤用亚麻、杂交油菜、瓜菜等特色产业,实施“龙头战略、基地建设、劳务输出”三大策略,鞭策山丹特色产业经济的提速快跑。第一策:从“产品”到“商品”
龙头企业使“小生产”走向“大市场”
山丹县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全力实施“政策驱动、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的战略,依托资源、技术、传统和区域优势,围绕“农”字做文章,做大做深精加工,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强劲增长。该县围绕“羊
1薯油啤麻蜜”六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了“
54321、万千百”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亮点”工程,重点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5万亩。实施内联外引,促成银企联合,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启动建设总投资4300万元的瑞达马铃薯全粉加工生产线和投资1100万元的绿丰脱水蔬菜厂建设项目。同时,该县协调落实政策性贷款2000多万元,使龙头企业生产链条进一步延伸,加工能力显著增强。该县还依托已建成的瑞达淀粉、“丹马”油脂、瑞源麦芽、亚麻加工、优质面粉加工群体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协调,构筑平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成订单面积27.5万亩,并有2/3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策:从“粗放”到“集约”
基地建设使产业规模从“矮门槛”跃上“新台阶”
山丹县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确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产业优势,尽快形成竞争优势”的发展思路,把结构调整重心向优势主导产业转移,把基地建设的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板块,该县以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纤用亚麻、杂交油菜、瓜菜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2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34:
63。3。粮食总产量达到1.57亿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735.2万公斤。该县还以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和加快农村能源沼气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和舍饲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业。2007年,该县畜禽养殖总量达到135.5万头(匹、只),肉、蛋、奶产量达到0.9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19亿元,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3.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达到4049元。
第三策:从“单干”到“联合”
劳务组织引领“小农民”闯出“新天地”
(未完,全文共10438字,当前显示134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