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改革计划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学生从事自动化相关工作过程中,这门课的内容将影响到学生的工作能力,依据学院的要求和我系的课程改革计划,我们制定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改革计划。
一、课程小组组成
课程小组负责人:杜俊贤
成员:刘道刚、姜虎强、范长青、王宁
二、企业调研
1、主要内容。可编程控制器小组成员,走访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lg-浪潮电子有限公司、烟台国冶自动化有限公司、烟台德尔福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烟台首钢有限公司、依诺特电子有限公司、烟台龙腾自动化公司共七家企业技术人员、优秀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了解课程在实际岗位的应用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2、时间安排:2013年8月—10月
3、验收内容。企业调研报告。
三、课程改革试验
1、主要内容。课程改革小组根据企业调研意见确定课程改革的内容,切实开展相关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课改试验。
2、时间安排:2013年10月—2014年1月
(1)2013年11月:第一阶段
初步完成“6〃2〃1”教学模式整体设计、“6〃2〃1”教学模式单元设计。
(2)2014年1月:第二阶段
完善“6〃2〃1”教学模式整体设计、“6〃2〃1”教学模式单元设计,在授课实践过程中,完善教学资源、编写自编教材。
四、总结评价
1、主要内容。对课改工作进行总体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并实施整改措施;完善课改评价体系。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
五、全面推广阶段
1、主要内容。对课改试验项目进行全面推广,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理论体系。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2014年7月
2014年5月: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根据改革后的课程,进行全面推广,并依据推广过程中的效果整理课改推广效果材料,学生评价材料和整改意见。
2014年7月。第四阶进一步整改。
依据第三阶段的整改意见,进一步整改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六、全面评价阶段
1、主要内容。对课改工作展开全面评价,将课改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开发、校企合作等经验总结提炼,形成院级科研成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时间安排:2014年8月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二〇一三年七月
第二篇:《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大纲《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书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应用性,加强设计技能的培养,适应了目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机械设计基础》除绪论外共分18章,包括机械设计概述,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机械传动设计,轴和轴毂连接,轴承,其他常用零部件,机械的平衡与调速,机械设计cad简介等内容。各章内容基本上按照工作原理、结构、强度计算、使用及维护的顺序编写,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复习题供学习时选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发要强调适当综合化和适当实施化。本书按照课程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和模块教学要求,建立“机械设计概论和机构结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和“机械连接”等5个模块。在教材内容上力求降低重心、拓宽面向、精选知识点,更新内容、突出应用,采用新颁布的国家标准规范。叙述简明扼要,减少对公式的推演,讲求实用,方便教学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杆件静力分析。
2、掌握键连接及销连接和螺纹连接的应用场合以及联轴器、离合器的区别。
3、熟练掌握平面联杆机构和吐露机构的区别及判定方法
4、熟练掌握机械传动的分类
5、熟悉轴承和轴的配合
6、熟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种类及用途
(未完,全文共10839字,当前显示14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