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谈诗说词之含蓄

谈诗说词之含蓄(1)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风格。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二句形象地道出含蓄之义。清人沈祥龙也说过:“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也就是说,含蓄的风格是不把作者的意思明白说出,而是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贵含蓄,忌直贵曲。中国古典诗词中尤以含蓄蕴藉者为上。下面,谈谈诗词中表现含蓄美的十种手法。

之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在描写景物中抒发感情,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从而使诗意含蓄,耐人寻味。例如《诗经-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这首诗的末章写戍边士兵归途雨雪饥渴和痛定思痛的心情。

一、二句回忆出征时的风光,“杨柳依依”写出杨柳枝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蕴含着征人和家室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四句是写归还时的景物,“雨雪霏霏”写出大雪纷飞之貌,流露出征人归途遇雪而心中悲苦的情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喜情感。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又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五律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人着力描写了秋夜雨后山中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悠然自得,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写景生动,以景寄情,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之二:托物言情

托物言情就是借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托物取喻的方法寄托深远。咏物诗词所吟咏的对象是“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境界不高。只有在咏物的同时,写出人物的情感,才会含蕴深邃。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诗人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陷而下狱。这首诗寄托遥深,通过咏唱蝉的高洁,写出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首联用起兴手法,以蝉声引起客思。颔联运用典故,写秋蝉正对自己的白头哀吟。颈联物我合一,写秋蝉的遭遇,也是写自己的不幸。尾联以蝉的品性比喻自己的情操,表达了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的愤慨。这首诗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感情充沛而含蓄。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为托物言情之作,既是咏梅,也是写人。词人孤芳自赏,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傲和劲节。词旨深沉含蓄,从头至尾,处处写梅花,又处处不止写梅花;不见直接写作者的感情,却句句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诗云:

寓情于景表诗心,

雪月风花细咏吟。

托物言情生蕴藉,

辞中寄托旨尤深。

谈诗说词之含蓄(2)

之三:理趣入诗

理趣入诗是指用诗来说理,诗意含蓄,别具韵味。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否则就要违背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宋人多以议论为诗,如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二句则是理语成诗,实质上只是理学家的空泛议论而已。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曾指出:“宋人多数不懂得诗是要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那么怎样用诗说理呢。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做到理趣入诗。例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未完,全文共15395字,当前显示146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