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与完善

内容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体制,分税制体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县乡财政困难带来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拥有雄厚财力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过少,成为了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心。在财政体制不可能大变的情况下,改革方案集中在事权调整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善上。关键词: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财政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9年全国初中生的38.7%和小学生的61.3%就读于农村学校,但仅有36%左右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到了农村。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实行,特别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进行,建立和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教育投入,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不同的转移支付形式有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够体现均等化效应,又称无条件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规定使用方向,不附加任何条件,资金按公式分配,公式中包含了地方政府不可控制的因素,如人口密度、地理条件以及人均财政收入等。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的是确保地方政府有财政能力提供同全国大致相当的义务教育服务它根据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根据公式计算出对其的转移支付数额,贫困地区可以在公式中应用较低的基数,与其薄弱的财政收入能力对应,因而可以计算其较大的差额,作为转移支付的标准。这样,贫困地区便获得了更多的补助,相对缩小了与富裕地区的财政能力差异。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一般用于特定项目的补助,资金使用有明确规定,下级政府无权变动。通常这类转移支付还要附加一些条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根据补助款项是否要求下级政府用本级资金配套,专项转移支付又分为:配套补助,是指上级政府为支持地方义务教育某一特

定活动而提供每一元钱,地方政府必须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按补助的规模是否有限额还可分为封顶配套补助和无封顶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又称一次性的专项补助,这类补助一般按公式一次性地拨付给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与县乡级财政能力薄弱无力承担的状况,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其进行专项补助,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状况的不同,确定差异化的专项转移支付金额。由于在义务教育领域存在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巨大差距,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既可以平衡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经费差距,又可以通过对边远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大的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均等化效应。

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的教育资金严重不足

虽然,中央及省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并没有真正做到这点。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学校危房改造资金欠缺等等,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一段时期仍然存在严重的缺口,没有足够的资金供给。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


(未完,全文共15876字,当前显示14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