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对政府资金进行分配、调控和监督的财政部门,如何立足青海省财政实际,努力克服各种矛盾制约,理清财政支农工作思路,提高财政支持新村建设的整体水平,是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一、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注重资金整合效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把支农资金与扶贫资金、农牧业综合开发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按项目配置资金,从而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05年、2007年各整合资金6.5亿元、8.9亿元,重点支持为农牧民办实事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抗灾救灾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特色种养业等的发展。200

6、2007年安排支农专项资金分别达25.9亿元和40.7亿元,分别增长33.7%和30.1%.

2.增加农牧民收入,努力拓展增收渠道

自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的7年间,青海省已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的143万多农牧民累计兑现补助粮食折合现金14亿多元,生活补助费2亿多元,在有效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农牧民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还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86元增加到2006年的2358元,年均增加近百元,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牧民收入增加值的贡献率在30%左右。

3.改善农牧业生产基础,促进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2005年投入生产建设性资金14.8亿元,增长26.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增长10.2%,农牧业产业化资金增长36.6%,结构调整资金增长50.8%,农牧业抗灾害资金增长56.2%,扶贫整村专项资金增长80.4%,2006年支持基础设施支出36.4亿元,重点支持了为农牧民办实事工程、农牧业产业化、抗灾害体系建设,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新的发展。

4.拓展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推进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

2005年财政投入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重点支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农牧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牧区医疗条件的改善。2006年投入资金4.9亿元,推动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重点解决藏语卫视租星、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转经费。2007年投入0.7亿,安排资金0.7亿元,增长27.7%,重点支持农牧民技能培训,推动劳务经济发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5.支持推进相关改革,搞活农村牧区市场

为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对农村信用社缴纳的营业税实行了“即征即返”政策和免征企业所得税,支持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二、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发挥整体效益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涉农部门多,按行业分有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农垦、气象等七大类,再加上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则有十

六、七个部门之多,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各自为战、交叉重复,资金使用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财政对农牧区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农牧区科教文卫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与实际投入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省财政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710万元,对公共卫生服务安排资金1902万元,对广播电视工程投资200万元、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安排资金800万元,对新农村规划和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投资1780万元,但与地方对资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未完,全文共23814字,当前显示14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