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更路簿》: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铁证(光明讲坛)[共五篇]

第一篇:《更路簿》: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铁证(光明讲坛)《更路簿》: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铁证

演讲人:周伟民演讲地点:海南大学演讲时间:2016年6月

作者:周伟民《光明日报》(2016年06月30日16版)

《更路簿》是南海渔民自明代以来就使用的航海手册,除了记载了通往某个地区的航程和航向,还详细记录了南海诸岛、屿、礁名称及准确位置等。渔民在海上燃香一支所花费时间为一更,一更一般能行驶10海里左右;路,指的是航海罗盘指向的针路,即航向。《更路簿》,以口头流传方式使用多年后,开始有手抄本。起自明代,即郑和下西洋之前的15世纪初叶以不同的抄本流传至今,存在了600多年。

《更路簿》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因为南海诸岛主权的归属主要看历史沿袭和实际控制。而《更路簿》在这两方面都有力地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

(一)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海诸岛

南海280多个岛、礁、沙、滩,且不说汉、唐史籍明确记载了我们祖宗最早发现,并有古代南海诸岛的“古”地名为证;就是海南渔民早在元、明时就到这些海岛上活动并对其命名。渔民的命名,全是海南方言称谓,乡土气息浓厚,被称为土地名或琼人俗名。又称渔民地名。这个地名体系,除了以渔家口述形式流传于民间、世代相传以外,可考的是以书面形式记载于《更路簿》的手抄本中。

如西沙、南沙群岛的土地名,起源很早。据不同版本韵《更路簿》都把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称为“石塘”,与北宋以后古籍记载西沙群岛为“石塘”相一致;在1973年海南行政区的联合调查小组在向潭门老渔民作地名调查时所作的《西、

1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中,载有土地名“鬼喊线”,它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海槎余录》有“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又有鬼哭滩,极怪异”的记载,“鬼哭滩”是南沙群岛(万里长堤)的九章群礁,且琼粤方言,“喊”是“哭”的意思,土地名“鬼喊线”应是《海槎余录》记载的鬼哭滩。这证明,南海的土地名最晚也在明代已经形成,这些土地名与古籍的“古”地名相一致。又如苏德柳本《更路簿》的第三章驶船更路定例:“舟过外罗七更是长线,连石塘内,北有金富峙、老粗峙、世江峙、三足峙,又有尾峙、舟过见此七峙,急急转帆,用甲庚卯酉驶回。”

这段文字,与明初水手亲历而写成的《顺风相送·定潮水消长时候》所记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顺风相送》描述万里石塘有两个特征:“内有红石屿不高”“近看似二三个帆船样”。而苏德柳本《更路簿》的作者是海南人,对西沙群岛十分熟悉,描述的石塘地段中的“红石屿”和那“二三个帆船样”的岛是全富峙等七个小岛和沙洲,也即今天确指的西沙永乐群岛。“此七峙”即琛航岛、广金岛、一圆峙(甘泉岛)、全富峙、老粗峙、世江峙和尾峙。这样的记述,比起《顺风相送》来,显得十分清晰、明白。这也证明,渔民发现南海诸岛的历史极其久远。这些记载,从侧面佐证了南海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

(二)中国人最早为南海诸岛命名

对南海诸岛礁的名字,自汉代起即有中国人的命名,但文献记载的还不多。而在《更路簿》中,渔民为自己生产和联络时的定位、取向方便,给南海中136个岛礁起了“乳名”,这些“乳名”在渔民的口头和简单记录中约定俗成。这些“乳名”也是渔民为了记述地域、辨别岛礁、确定船位、指导生产而命名的,但这后来又为国家在法定南海280多个岛礁命定“官名”时起了直接参考作用。


(未完,全文共6674字,当前显示14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