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它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

我利用大学闲暇时间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它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做为一个处于现今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我不得不由此引发一次对自己人生、对这个社会现况、对我未来即将面对的社会的思考。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贯穿《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资本论》的第一卷研究的资本早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工人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形成,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但割资本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之间的分割比例和交换关系的规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个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之间,职能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资本论》在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经济科学,其中重点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同时明白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真实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过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来自它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所以经济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就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价值分配对价值创造具有反作用。这次阅读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形成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独到解读,认识到“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真正意义、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其现实的理论价值。“三个代表”思想的真正意图和含义,让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糊认识,真正理解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是“国际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为了写作者本著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恩格斯为此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业付出可大量的劳动。《资本论》问世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可巨大变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的新阶段;一些国家的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的以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有的正在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在我国,伟大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且为引导我国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完,全文共9241字,当前显示14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