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煤矿转型—打造新就业基地

**市在共和国建设的功臣榜上赫赫有名,是建国时期享誉全国的“煤电之城”,“一五”时期,国家156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市。这里曾有“亚洲第一”的煤电双绝---露天矿、发电厂,50多年来**市为共和国累计发电1700亿千瓦时,累计生产原煤6.58亿吨,用

装载60吨的运煤列车排列起来,可绕地球5周多。这张1954年邮票与这张1960年版的五元人民币都记载着**市曾经的辉煌

然而辉煌已经过去,资源型城市的共同规律时因资源而立而兴,却注定要因资源的枯竭而衰落,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市因煤资源萎缩,先后有18座煤矿陆续报废、关停和破产。占市区人口近一半的依靠矿山生存的职工及家属规模行的失去饭碗,78万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高达15.6万人,占应就业人员总数的36.7%,全市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达19.95万人,占市区人口的1/4。2000年**市gdp增长仅为0.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全省平均的30%。

面对资源枯竭,怎么办。为了生存和发展,**市的经济必须转型,问题怎么转,转向何方。2001年9月至12月间国务院连续两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亲自指挥,研究**市经济转型问题,国务院领导明确提出,**市的转型思路要从结构调整上考虑问题,过去之所以苦恼,是就煤炭考虑煤炭,就矿山考虑矿山,就二产业考虑二产业,所以没有收获。这次必须从根本上给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要更新观念,把发展替代与创造就业机会结合起来……

“依靠不依赖,苦干不苦熬”**市转型试点要克服的不是一个暂时困难,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第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有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国家对**市的投资88%都用在了煤和电上。转型就是纠正畸形的投资结构,而这是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第二大难题是人向何处去。**市市区78万人口中有一半是矿工或矿工家属,他们以煤为生,除了会采煤就没有其它技能了,**市市经济的支撑就是煤电,第三产业长期没有发展,煤矿破产了,如果不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地方根本没有接纳就业的能力。

肥沃的土地给了**市希望,跳出二十里城区,**市的决策者们发现了一个郁郁葱葱的阳光地带---**市市国内土地资源较为富庶的地区,人均占有土地8亩,耕地5.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而且**市气候资源凉爽干燥、日照好,特别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引进相应的高效农业项目。**市农产品加工业也有较好的传统和基础,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的副食品便在辽宁小有名气。

于是,**市的转型从现代农业起步,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接续替代,努力打造

一、

二、三产业有序搭接,有机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市转型试点之战有序展开,仅2002年一年引进的34个龙头企业就安置了**市下工职工15000人,到2007年底,**市初步构建出“主导产业和若干支柱产业”经全市上下6年的努力经济格局完成了转型试点第一阶段的任务,使独具特色的‘**市方式’破茧而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达到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2.7%上升到22.4%;煤炭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5%下降到26%;食品、电力、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初步形成产业优势;县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增长6倍,占全市比重已达47.4%;

转型第一阶段,**市市委,市政府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转型的一切工作以能不能创造就业机会,能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转型也固然初战告捷。


(未完,全文共18455字,当前显示14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