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工资分配改革制度

为适应铸机公司内部市场化的需要,贯彻汪总裁把机械做大做强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年轻后备技术力量,最大限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和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设计质量,培养专家型的技术营销队伍,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多能多得的分配原则,为进入国际化市场竞争打下良好基础,特制定本制度。

职工收入方面,制定“分配模块”形式,将职工收入分为质量、产量、创新三大板块。很早以前,工资收入曾经分为产量与质量两大块,但主要的还是走了形式,这是有原因的,一是质量收入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二是车间在质量工资设与不设方面没有对其硬性的规定,只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走形式。在这方面我们考虑的办法是“公司对车间的质量(创新)模块总量考核=职工质量(创新)模块之和”,促使车间自己想办法要把质量奖金分配到个人。在车间质量总量的考核上,将各车间的售后服务维修调试费用与车间的利润相挂钩,辅助内部市场链索赔机制的完善考核。质量工资模块的设立对那些重视质量的职工也有一定的工资公平保障意义,约束产量与质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在职工意识中树立一种工资不是全部靠产量取得,同时也靠质量取得。达到职工在私下讨论工资时,要讨论他这月拿质量奖金多少,我拿质量奖多少、而不仅仅是讨论他干了多少工时得多少钱,我干多少工时得多少钱的效果

第二篇: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探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浅谈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焦点问题。搞好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现就国企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几点浅谈。

一、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用工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种劳动合同制仍只是定性地表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对利益关系基本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这使得目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随意性较强,职工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被忽视。甚至还存在着少数非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恶意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现象。

二、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

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职工的工资收入构成不合理从职工由企业所得全部收入的构成来看,货币化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各种补贴、医疗费报销、住房等福利性收入要占相当大比重。而福利性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纷纷跳槽,这就使国有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未完,全文共9780字,当前显示14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