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级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班子建设始终是农村党建工作的突出重点。时下,我们正处在由传统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教育和管理好村干部队伍,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是农村党建工作常新的课题。近来,带着这个问题,我在长湖等乡镇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与几点肤浅体会记述如下,仅供参考。
(一)村级班子的现实状况应当肯定当前农村村级班子主流是好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表现出: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誉不高。
1、思想观念不强,缺乏统筹全局能力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村级领导服从服务大局的观念不强。眼光狭窄,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不能正确理解上级党委政府的意图,有机地融合“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的盲目“崇上”,不从实际出发,贯彻上级的政策时毫无创造性、灵活性,只知盲目照搬红头文件和书本上的东西,背离本地的客观实际和大多数群众的要求,两眼盯住上面,“唯上是从”。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对“上”极不负责,不顾大局,醉心于搞本位主义,无视党的纪律,甚至把自己的管辖范围看成是自己的“领地”。有利的闻风而动,无利的雷打不动。甚至出难题,设障阻,明拖暗抵,处处消极被动。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那一套,不能认真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造成关系不顺,政令不畅,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2、决策水平不高,缺乏多谋善断能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些村级班子对于重要事务的决策上:严重脱离群众,不能了解民意,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一方面,用“支部会代替党员会,村民组长会代替群众会”。把群众始终放在被支配地位,决策失去了群众基础,因而,群众心理上处于“心不平,气不顺”状态,实施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只能是推不动,展不开。热在村里,搁在组里,凉在户里。另一面,出于个别人头脑发热,不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权衡利弊,科学论证,而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于搞所谓“政绩”工程,图虚名做表面文章。使决策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根据,萧规曹随,生搬硬套,常常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甚至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以致问题叠出,越积越多,剪不断,理还乱。
3、法纪意识不浓,缺乏依法行政能力当前,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主、平等和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对村组干部的依赖性减弱,处于“农忙在家种田地,农闲外出做生意,有吃有穿不求你,事不关已不理你,有了事情要找你,办得不好不依你,损害利益要告你”的状态。少数村干部,习惯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和“强收强取”的工作方式。违法违纪,以势压人,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在个人利益方面,斤斤计较,耐不住清贫。自律意识差,管不住自己的手脚。投机钻营,吃拿贪占,与民争利。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
(未完,全文共21900字,当前显示12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