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正确看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作者:方素香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3期

许多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斥之为“瞎搅和”、“乱弹琴”,想方设法尽力避免。他们担心“节外生枝”会打乱自己的教学内容,拖延自己的教学进程,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然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这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在学习、创造、开发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所思,有所疑。况且现代的教学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师生的对话、合作、沟通等交往关系是在动态生成中展开和实现的。既然是丰富多变的,我们怎能把它局限在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内呢。我们怎能给它设定通行的轨道呢。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在所难免。它是学生在动脑、用心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它往往具有个性和创造性,出乎众人意料,但也给众人带来崭新的感受。它体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又考验了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因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端正态度,正确、科学地看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一、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学生个性化的结果

古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之间在心理面貌上是互相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特的同时,也意味着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珍惜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孩子的理解,尊重孩子的答案。”在指导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看图写文时,学生的个性就凸现出来了。当大部分同学认为图上画着教师节那天,小女孩悄悄送花给老师。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小女孩是趁着教师节来偷花的。这话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样的“节外生枝”是对惯性思维的一大挑战。是“偷花”,还是“送花”。小男生认为小女孩站在窗外,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笔筒里拔出鲜花。这简直就是小偷的一贯做法,有一定道理。可见,小男生也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后,才断定小女孩在偷花。我没有轻易吐出“胡闹”二字,也没有立即回答他。我轻声问道:“小女孩偷花送给谁。”“送给教了他五年知识的数学老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吧。”一名同学反驳道:“图上的小女孩面带笑容,不像小偷啊。”“是啊。”大家纷纷点头答应。

的确,“节外生枝”让我花了点时间,影响了我的教学进程,但它传递给我一条可喜的消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了。他们充分自主地、个性化地与文本进行了直接对话,才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否则,学生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凸显了学生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宛如创造之母,只有当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时,才能学到许多东西,而且学生的“疑”往往隐藏在一个个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中。


(未完,全文共9475字,当前显示12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