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西苗族巫蛊文化的探究2
摘要:
关键字:
1.巫蛊文化的起源
巫蛊文化由来已久,在在远古时期,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蛊字和蛊事的记载。自此,作为疾病的蛊病和作为巫术的蛊道一直是从事巫蛊研究的学者关注的两个方面。在古代文献中,蛊作为一个与疾病有关的词,含义模糊而多歧。它既是古人对病因的推测,又作为病名与征候名,概括了一系列复杂而严重的症状表现,体现了古人认知疾病的方式。之后,巫蛊巫术在周代、战国时期仍然流行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治蛊与养蛊毒的方法也广为流传。汉代的人们相信蛊虫巫法实有其事,进而流变成蛊道巫术,同时也被当时的皇亲国戚所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汉书·江充传》以及《汉书·武帝五子传》中记载的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惑”,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政治性事件。而在魏晋时代,据说民间已经有了世袭性的造蛊家庭,人们因此也探讨解蛊毒之法,同时人们还对巫蛊进一步神化,认为蛊这种毒虫,既能妖形变化,又能跳跃逃走,还能在空中飞等等。而晋代流传着蛊是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谁害了这些毒虫,就要全家死绝的说法。(《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北朝时,民间传说有人专门养蛊来杀人(梁顾野王《舆地志》)。此时蛊道巫术成了专门杀人的黑巫术。隋唐以后,巫蛊主要在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中流传,并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及宗教活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与巫蛊有关的习俗,明清以降,由于巫蛊的持续猖獗和医药的进步,民间中与放蛊、解蛊有关的习俗在巫和医的观念下,逐步获得平衡。而据明代关于蛊道巫术的记载来看,蛊道巫术流传于福建、广西、甘肃广大地区。民国年间,蛊道巫术在南方各省仍盛行不衰。施蛊者逐步集中在瑶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身上。
1.1苗族的巫蛊文化
苗族和蛊道巫术的联系,多见于《乾州厅志卷·七》和《永绥厅志·卷六》。民国11年(1922年)胡朴安所编的《中华风俗志·下篇卷十·苗族》也多有记载。由于该书资料取自各地方志书及古今人笔记、游记中,因此我们推测其中的资料
应取自清代史书。苗妇畜蛊的种种逸事,在民国年间仍有流行。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也有翔实记述。
1.2“蛊”的实质
“蛊”字的创制早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就有了收录,并加以解释:腹中(动词,含zhong)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所生也。枭磔死之鬼亦为蛊。从虫,从皿。皿,物之用也。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
(未完,全文共18935字,当前显示10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