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林业发展产业典型事迹材料

——记独自承包荒山14年的农民杨兴成

杨兴成,湘乐镇瓦窑村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汉子,在他的身上有一股西北人特有的韧劲和闯劲。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改革开放后,他是第一批外出的“打工仔”,在村里他属于先富起来的“能行人”。那时他经常到陕西、四川等地跑生意,在路上看到人家的山郁郁葱葱,果木成林,联想到自己村里的光秃山头,当时就暗自萌生出想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想法。可那是他所在的地区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7年,湘乐镇政府响应上级的号召,对原有的“四荒地”进行拍卖,在外跑生意的杨兴成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回村里。当时承包大面积荒山在闭塞的山区还属于“破天荒”的大事,杨兴成在周围群众怀疑的目光中用手里仅有的1万元承包了村里1965亩荒山。

杨兴成承包的1965亩荒山位于湘乐镇瓦窑村的南峁山。当时的南峁山是个蒿草山、牛羊圈,树木稀稀拉拉,荒废光秃,残败不堪,裸露的干黄土到处可见,要让它们润泽起来,要给它们披上绿装谈何容易,更何况杨兴成是一个不怎么懂专业植树技术的庄稼汉。

万事开头难,荒山承包了,可是怎么规划怎么实施,杨兴-1-

成的心里没底,更难的是到哪儿去筹集经费呢。没钱雇工人、没钱建泵站、没钱维护……这些难题一个个在杨兴成脑海里晃荡着,挥之不去。杨兴成举步维艰,真正尝到了焦头烂额的滋味。这时村里议论四起,说他纯粹是“胡整”,没啥前途。但杨兴成始终没有动摇,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开弓没有回头箭,杨兴成一咬牙把家里囤积的粮食和牲畜全部卖了,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些,东拼西凑筹集了3万元,为购买苗木奠定了基础。那时国家财政拨在绿化上的资金还很有限,但湘乐镇党委、政府领导了解到杨兴成的困难后,还是在在经济上、物资上给了他不少帮助。此后的无数个日子里,杨兴成和雇来的群众怀揣馍馍,肩上背军用水壶开始了荒山创业史。山脚下的村民每天都能看见一群天没亮就扛着铁锨、镢头上山,直到满天星星的时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下山的忙碌身影。在1965亩荒山上,杨兴成带着雇工靠手挖肩扛,硬是平整出了200多亩苗圃地,还在一千多亩荒山坡上挖出了水平沟、鱼鳞坑,为的是“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冷风、黄土、烈日,把一个原本白白净净的年轻汉子雕刻成了一个满脸沟壑的老农。但付出总有回报,14年来,杨兴成累计植树100余万棵,造林1965亩,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见人爱,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目前整个荒山林木蓄积量达600多方,价值120余万元,

林场年创收入达9.3万元。仅给周围群众付劳务费就达45万元,全村195户因此户均增加劳务收入2000多元。

2010年4月,杨兴成在湘乐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注册成立了“宁县午岭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育速生柳、刺槐、油松苗木80多亩,去年向内蒙、银川等地出售苗木收入就达10万多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杨兴成14年的艰辛付出换来了回报,他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合作社的影响带动下,周围群众育苗蔚然成风,仅杨兴成所在的瓦窑村群众育苗就达300多亩。看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树木,周围人的观念也彻底转变了,村民开始自发上山帮忙干活。湘乐镇党委书记张鹏飞多次主动找到他,了解他在造林中所遇到的困难,支持他将植树造林事业做大做强。政府的关怀和显著的收益,使杨兴成造林的信心更足了。

第二篇:林业局典型事迹立足岗位做贡献

创先争优促发展

——高台县林业局总支典型事迹


(未完,全文共12640字,当前显示142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