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县茧丝绸产业的建议
其中茧丝绸龙头企业国家级一家省级一家。我县已形成了制种、催青、收烘、缫丝、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茧丝绸正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蚕茧收入成为了我县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其成效是明显的。多年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是我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科学抉择。然而,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应冷静分析,审慎思考,也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全国茧丝绸行业在困难中缓行,我县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县茧丝绸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行情影响。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茧丝绸业正经历着波峰以后的调整期,茧丝市场低迷徘徊,行业在困难中缓行。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今年上半年合同订购的干茧和b类丝的平均收盘价每吨分别为5.97万元和18.81万元,从扣除物价和成本因素后看,价格确实较低,而且还长期在此低位上徘徊。受汇率等因素影响使出口下降、收益缩水、盈利能力下降,生产、销售企业处境困难。蚕茧收购价和饲养成本形成了一条“反比曲线”,成本高了,茧价反而低了。茧价偏低,“蚕农的账就算不过来”,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增收项目,因此弃管弃养等问题就逐季严重,生产难以稳定。
二是我县茧丝绸产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滞障。表现在。一产业意识不强。受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的双重约束,大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挣几个零花钱上,小农思想较为严重,赚钱就栽、赔钱就挖的短期行为仍然普遍存在,抛荒弃管,桑园闲置,浪费严重。茧丝企业因资金或市场原因,在经营中有挣一笔算一笔的心态,缺少有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严重制约着**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壮大。二产业规模不大。我县的蚕桑面积近年来有了有效的扩张,已由1999年的2万亩跃升到目前的5万亩。但统计显示,投产桑园仅有3万亩左右,仅占全县桑园面积的60%。蚕农户均桑园面积不到3亩,10亩以上的养蚕大户仅200多户,4亩以上的养蚕户约2000户。三产业链条不长。我县现有茧丝绸企业2家,市场份额小,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弱,难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以出售白厂丝等原材料和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链条的短缺使得我县无法在另一空间获取茧丝绸高端产品的利税。四产业科技支撑不足。虽然**栽桑养蚕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加之多年来的技术推广,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茧丝绸在科技转化运用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桑园管理较差,部分地区蚕农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现象较为普遍,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低,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五收烘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完善,蚕茧流通秩序也不是十分规范。乡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维护蚕农利益与促进茧丝绸企业发展之间依然存在矛盾。蚕农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未形成气候,在发挥作用上有待加强。
我县更面临茧丝绸产业发展新的机遇。
(未完,全文共11136字,当前显示12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