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之路
——如皋模式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颠覆性的变迁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其核心内容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于传统的农业国——中国来讲,现代化之路其实就是农村的现代化之路。
学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争议颇多,大多是从一些特定的研究范围作出了一些自己认为成熟的理论,很少能够认真考察中国各地的实际,所以这些理论大多要么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土地私有化),要么把现代化跟意识形态相捆绑,提出了“裹足不前”的浅显思考,从而桎梏了现代化的进程。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复杂的现状,需要多重视角多种分析。独断式地贬斥和推崇任何一种理论模式并使自己的头脑固化,抑或动辄将学术讨论与意识形态相捆绑,都是极不可取的。我们需要作同情之理解,持多元之立场。作为一个南通人,我认真考察了南通市如皋地区的现代化模式,因为其具有重要理论范式作用,所以我经过思考,总结了一些结论。
如皋市,长江之北,由于长江天险的阻隔,与苏南地区、上海在地理交通上不能够很好的连通;这样就自然处于“长三角”经济圈的边缘地区。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与经济圈的核心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如皋发展现状是可喜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综上,如皋这样的特殊发展方式就具有研究价值。
一、工业化难题的破解
按照常规理解,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实际上,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如皋的工业化进程具有自己的特点。规模小、覆盖范围广、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等等。
第一,如皋工业化的起点是乡镇企业、工厂小作坊,而且起步于上世界80年代初。这个起点很重要,上世界80年代初期,全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起步,中国农村的人口还是基本靠农业生存、生活,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谋生方式,同时也为物质相对匮乏的市场输送工业成品。通过乡镇企业这一“发动机”,迅速带动了如皋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有了剩余的金钱,一部分用来购买工业成品,一部分用于自身发展的投资(甚至包括通过积累也开始创办自己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积累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升级设备和改变经营项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的占领国际国内市场,为自己本地区的发展积累了可观的资源。这样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着,并且可以通过做大做强等方式继续扩大这一优势。
(未完,全文共20448字,当前显示124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