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打破专业樊篱(改 )

第一篇。打破专业樊篱(改)建筑技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谈打破专业樊篱

廉慧珍

覃维祖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今后,一生中只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今天专家是高级人才的代称,未来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将更多地表现为那些善于打通专业樊篱、学科壁垒的“通才”。通识教育之重要不仅在于拓宽知识面,更在于培养通识能力,这是比综合能力更高级的认识力。大成功首先得益于准确地认识和决策,再运用综合能力去实施才会取胜。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1]

[摘要]当前专业樊篱存在的现状影响着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和结构工程的质量,乃至整个土木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划分过细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缺少与工程有关的知识和知识相互之间的渗透。建筑技术需要具备“准确地认识和决策”的“通识能力“的人才。专业樊篱的存在是历史造成的,打通专业樊篱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的樊篱──当前土木建筑工程领域专业隔离的现状

先举一个实例。有一座商业大厦(现今,这样的建筑物并不是个别的),建筑师按要求将底层设计成大空间,故柱子少而间距大,不需要大开间的上部20几层商业楼则要增加柱子。从力学上来说,任何结构物的死荷载与活荷载都由墙、柱或墩、桩等支撑构件传递给基础(可以有不同形式),最终再由基础传递给

图1大开间底层柱支撑地基。地基是上部结构的“根”。墙或柱等传递垂直荷载的构件

的转换梁配筋示意是必须“生根”的。由于建筑设计是最先满足业主需要的(功能、视觉)环节,长期形成建筑设计说了算的惯例。适应因现代人类活动需要而出现的底层大开间、大跨度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发明了转换梁来承受上部无法“生根”的柱子。该转换梁实际上起上部柱子的“基础”作用。本实例中的结构工程师就是这样“遵”建筑师的“命”而采用了转换梁。因“负担很重”,该转换梁被设计成断面为高3.5m、宽2.5m的庞然大物(虽然在结构上这也是梁)。梁内配置一根工字梁,工字梁上下各三层Φ30钢筋,钢筋净间距只有几毫米(见图1所示)。建筑师认为,如何实现我的设计,是结构设计的事;而结构工程师也不考虑这样的断面和配筋如何施工。施工单位将这种密集的钢筋骨架绑扎完毕后,不知如何才能让石子最小粒径也有5mm的混凝土通过只有5~6mm的钢筋间隙。最后由混凝土专家勉强用不需震捣的自密实混凝土来解决。说“勉强”,是因为即使不需震捣的混凝土从梁的侧面工字梁腹板的位置靠泵压灌入模板,密集的钢筋仍然无法被混凝土很好地包裹,只能进去一些砂浆。至于上下表面的保护层,则只能从外面抹上去,其密实性与均匀性就不能不令人生疑了。


(未完,全文共13998字,当前显示10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