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级新农村示范村范文大全
第一篇:州级新农村示范村州级新农村试点村----呼吉尔特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呼吉尔特村地处县城以东,村委会距八卦城中心4.5公里系乡政府驻地,全村450户2352人,
1.3万亩耕地,是全乡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行政村,200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3179元。
自2006年9月,该村被确定为州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州县新农办精心指导下,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具体做法是:
一、以中药材种植、育肥牲畜、发展庭院经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为抓手,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依托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积极引进外地药农在去年成功试种50亩山药、牛蒡的基础上,今年扩大种植300亩山药、甘草,同时试种水飞蓟50亩,2008年计划将山药、甘草面积扩大到1000亩,力争再用三年时间将中药材面积扩大到5000亩左右,使之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发挥城郊优势,积极鼓励农牧民发展牛马羊育肥业,从棚圈改造、青贮窖、育肥贷款、育肥数量等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激发农民育肥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村已动员30余户农牧民从事育肥业,2007年力争育肥出栏羊3000只、牛300头、马30匹,使育肥业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同时,加大力度继续加大良种奶牛引进和养殖,力争全村优质奶牛数量突破百头大关;三是充分挖掘庭院潜力,抓好庭院特色种植、庭院养殖、农家乐建设和一家一人劳务输出,特别要依托城郊优势、独特的蒙古民族文化和开发建设恰甫其海水库契机,挖掘各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美化庭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农家乐开发建设步伐。目前,全村内第一批已确定6户农家试经营,并启动了三条庭院经济示范巷道建设。四是抓住劳动技能培训和疆外输出两个重点,全力促进劳务增收。截止目前,全村986名劳动力已输出340人,输出率35%,其中72人参加了乡里举办的农村建筑工匠班和农家乐厨师班并取得上岗证实现就业,同时向山东青岛、内蒙等地首次输出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青年农工16人,实现了该村多年来疆外输出零的突破,为拓展输出渠道、解放农民思想、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以完善规划、五清五改为抓手,努力推动新村镇建设。一是编制了呼吉尔特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予以落实,将妨碍路、渠、绿地等公用设施的房屋围墙棚圈等建筑及地上附着物逐步进行清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全乡今后的长远规划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寻求上级和项目支持,两年来共申请各类较大项目6个,先后完成了300平方米村委会工程、1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较少数民族饮水项目、100户抗震安居工程项目、100户沼气入户工程、13.46公里村巷道柏油工程等,总投资500余万元,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建章立制,积极推进和实施“五清五改”(“五清”:即清垃圾、清柴草、清粪便、清路障、清庭院。“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将今年7月份定位全乡第一个村容村貌整治月。计划该村完成改水50户、改路15公里,改厕50座、改灶50户。新建防渗渠3公里,新植绿化树4000株、开挖改造土农渠20公里,改造土围墙1000米。目前,“五清五改”活动正在全面进行之中,通过加大环境整治和五好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未完,全文共10643字,当前显示14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