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评价之思考
【作者】
钟祖荣
【作者简介】
钟祖荣,北京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各科《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4]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美)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沈玉顺等。《制定教育评价标准的若干方法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这是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研究、关注的大问题。
如何设计好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并有效实施,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标的导向性与合理性
目标导向,即按照事先制定的目标进行评价,看结果合乎目标的程度,评价即是确定学生目标的达成度。这个模式暗含的假设是:目标是正确的、合理的。否则评价就没有了效度。可是,这个假设是否总能成立。这里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目标的合理性:(1)目标制定者(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包括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2)目标制定者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比如缺乏对学习者的需要和能力的准确分析,要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学生的具体目标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两点做得不好,就使目标达成的可信度成了问题。所以,正确的办法和态度应该是:(1)要科学地评价,就需要认真地制定教育目标,尽可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2)千万不可把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看得太绝对,不可修改。事实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对评价结果要进行如实分析。有时,结果与目标虽有距离,但是目前的结果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反过来评估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并对其加以修正。认识目标导向的相对性,可以使我们对事先制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最后的评价结果持一个合理的态度。
二、指标的发展性和现代性
我们认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应该有现代性,应该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评价指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报告《学习:内在的宝藏》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新界定。我国在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有关文件中,仍然坚持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所提的素质项目是多方面的。当然,学者们对素质的项目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和划分,一般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而基层的一些校长则把素质划分为更具体的指标和项目。总之,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和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只有在指标的设置上具有现代性,教育质量的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导向功能。
三、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
目前,多数评价方案都把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作为整个指标体系的两个并列部分,并且在权重分配上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实际上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即把因果性的时序关系变成了并列的共时性关系。依照时序关系,我们知道了一个方面,就可以推知另一个方面;而依照共时性并列关系,则不能作这种推断,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基于这种分析,我们在评价时,为了简化起见就只需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某个方面即可;当然,也可以都作评价,但应分开,再将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对照检验,还可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正确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对于科学地设计评价的指标和方案,是有意义的。
(未完,全文共15273字,当前显示14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