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精)

第一篇: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精)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作者:张卫平更新时间:2012-2-20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融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一、用新的银行理念与制度,设计、打造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户贷款提供者十分集中,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占全国获得贷款农户的比例高达98.7%。同时人均贷款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仅为城市人均的22%。目前,仍然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无金融机构乡镇有2868个。基于此,当前应抓紧以下方面:

1、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机构的强力助推。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又是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金融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从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如此看来,探索一种在资本回报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尽量谋得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将是涉农金融机构亟待创新的历史性课题。

2、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金融支农应多管齐下。除了采取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性。

3、金融支农应逐步从政策性支持向商业性支持角色转变。有鉴于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商业运作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会从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与中介,渐变成宏观调控的对象,其商业性功能在增强,而公益性、救助性的色彩不断淡化。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商业化运作,动员金融机构各自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利润增长点。

4、支持新农村建设绝非涉农金融机构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的责任。放眼展望从“旧农村”到“新农村”的实现路径,归结起来有三条:一是“异化”:即城市化,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农村变成城镇;二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三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退耕还林,搞生态环保旅游产业。三条路径演变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这样,为农民工进城和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就成为城乡金融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依靠城市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机构互动共促,政策金融、开发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力支持,才能完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社会变革过程。

二、努力解决农村融资中的“瓶颈”和“死结”,吸引更多的资金回流农村,形成“堰塘效应”


(未完,全文共25104字,当前显示12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