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年龄段职工账户结余探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出路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年龄段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结余状况,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的运行现状和弊端,对如何改进个人账户的功能和使用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探讨

近年来,全国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居高不下,钱多得花不出去的新闻屡见报端,如2013年度医保基金收入8248亿,支出6801亿,结余1447亿元,2014年度医保基金收入9447亿,支出8009亿,结余1438亿元,应该提高报销水平的呼声不绝于耳。实际上,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和潜在风险很大,只是因为个人账户资金在整个基金结余中占比超过50%,才撑大了结余规模,如果个人账户资金继续长期沉淀且沉淀额越来越大,除了社会舆论和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还将直接影响基金的运行效率,影响基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连是否继续保留个人账户,也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现通过分析企业不同年龄段职工个人账户结余情况,对此略加探讨。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相关政策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通过维护社会公平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个体从业者、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至2014年末,全国已有5.98亿人参保。

我国医疗保险采取费用共付机制进行风险控制,规定开始偿付的起始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个人自付比例,参保人就医时须承担部分医疗费以制约其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制度设计者认为个人自负费用越多,过度消费的动机就越小,对基金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因此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通过对参保人在职期间的强制储蓄达到部分费用自我保障,以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个人账户资金来源包括个人缴纳的医保费、用人单位缴纳的一定比例的医保费和用人单位为个人缴纳的启动金。其中职工个人缴纳的2%全部划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一部分进入统筹基金,一部份按年龄段确定不同的比例划入个人帐户,年龄越大划账比例越高,退休人员没有个人缴费,但划账比例最高,如昆明市35岁以下划入缴费基数的1.5%,35岁至45岁划入2%,45岁以上划入2.5%,退休人员划入4.5%。

个人帐户资金随职工流动,直至职工死亡或退保,它和统筹基金之间是独立运作、独立核算、风险各担。个人帐户管小病,统筹基金管大病,参保人可用个人账户资金支付特定的医疗费用,包括定点医院门诊费、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支出、定点医院住院或门诊特定项目中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超过起付标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个人账户建立之初,对公费劳保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平稳过渡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医改给职工带来的震动;其次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可促使个人主动节约不合理的医疗消费;三是将次数多、控制难的小病费用排除在统筹基金外,可让医保经办机构集中精力管理费用高也较易监控的住院,降低了基金透支的可能性,使保险更有可持续性。

二、个人账户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积累制不符合医疗需求规律和保险原理


(未完,全文共9871字,当前显示13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