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以人民为中心”——读梁家河有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读《梁家河》,字里行间流露着青年习近平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的深厚情谊,习近平的人民情结从这里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里萌芽。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从“逃离”到“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萌芽

《梁家河》直面矛盾,将青年习近平初到梁家河的思想波动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讲述。15岁逃离北京来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并没有与人民立即打成一片,因发霉变质的面包喂狗这一行为,被误解、被误读,顶着沉重的思想压力逃回北京,却被当做“倒流”人口关押在看守所,从事埋下水管的体力劳动近半年时间,后又被送到太行山,受姨夫魏震五和姨母齐云的开导,认识到必须要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只有15岁的习近平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是被形式所迫来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每天上工,自己却很随意,老百姓对自己印象不好。当他再次回梁家河时,就决定好好扎根农村,融入群众。所以,《梁家河》更清楚地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与梁家河人民一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坚定信念。

“过五关”、“泥土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

从这以后,习近平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没有了“城市味”,多了“泥土味”,渐渐地,地里的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从6个工分拿到了10个工分,习近平说,“我就是一个农民”,这时的习近平已经彻底融入群众,也被群众所接受了。当返城的闸门打开,习近平有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时,他三个志愿填的全部是清华大学,他说:“你让我上我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到”。后来1982年初已经在中央军委工作的习近平,主动要求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习近平说他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还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这是习近平群众情结、人民情怀的形成过程。

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习近平都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青年习近平实实在在地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干了些大事、事实,一些至今让梁家河人仍然受益着的事。办沼气、办铁业社,解决了群众能源贫瘠和生产资料落后的状况,打淤地坝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群众吃不饱的问题,带领村民读书识字提高了村民素质,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衣食住用行全方位改善,今天,梁家河所拥有的一切,正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生动实践。

从现在出发,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未完,全文共8212字,当前显示118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