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精准扶贫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制约因素与社会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生产状况、生活状况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东部与西部在发展中呈现出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而,我国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易地扶贫搬迁”正是这些扶贫战略中的一项具体举措,其目的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那么,什么是“易地扶贫搬迁”。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它是指“将居住在生存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搬迁安置到生产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并通过帮助该群体建设安置区的生产生活设施、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人们增加收入的渠道,帮助搬迁群众一步步走出贫困踏上致富道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战略以来,从我国甘肃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逐步摸索并实践“易地扶贫搬迁”,再到“易地扶贫搬迁”从部分地区“尝试运行”并逐步向大部分贫困片区展开,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毅然的将“易地扶贫搬迁”提升到国家扶贫的战略高度,其标志是《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出台——“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生存在“一片水土养不起一片人”贫困片区的贫困群体问题,从此“易地扶贫搬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具体政策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贫困片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实施中是否能顺利地进行,将会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该地区后续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帮助这些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可见,研究探讨民族地区农村中“易地扶贫搬迁”的制约因素很有必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因此,以湖北h州a县为例,探讨民族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具体实践中的制约因素与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民族山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状况:基于a县的调查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a县,居于长江中上游的两岸,地处武陵山区,隶属h州,既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又是重要山区农业县,其“境内总面积3354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驻总人口为49.1万人。辖一个开发区、12个乡镇、49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同时,h县还是少数民族重要的聚居区,其少数民族占h县常住人口的50.5%,截止2016年7月,全县建档立卡总户数54669户172594人。目前,据官方数据,该县“近13万人尚未脱贫,约占全县人口的26.47%”。调研结果显示,a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因地制宜的采取“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遵循如下的基本思路:

1.坚持三个“三分之一”原则,即通过购买集镇与县城单元房来安置“三分之一”、通过建设居住小区或购买单元房来合理引导安置“三分之一”、以中心村为依托就近集中安置“三分之一”;

2.安置方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3.安置路径,在“集中安置”方式方面,该县积极探索了“三个集中”的基本路径,即向“旅游景区(包括特色乡村旅游点)、中心村、城镇(含乡镇)”集中


(未完,全文共18830字,当前显示131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