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三公公开引发监督难题 公开的质量需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制约

第一篇:三公公开引发监督难题公开的质量需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制约三公公开引发监督难题公开的质量需审计、

问责等配套措施制约

2011-07-2615:31:49

公车费在三公之中占比很大

“三公”从幕后走向前台,始于科技部。截至前天,98个中央部门中,七成多的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逐一亮相。

科技部“吃螃蟹”举动激起了公众三公经费公开程度的持续期盼。然而,两个月以来,各部门“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清楚相关背景和标准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奥、难懂的“天书”。难道三公支出为公开而公开。

“公开总比不公开好。”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下一步三公监督和制约需要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

公开·念概

此“三公”非彼“三公”。

官方公布的“三公”与民间关切的“三公”概念不同,又无具体细化说明,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对“三公”的关注源于民间。人们想探究“一盒烟一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的现实版本——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钱。

民间关注的“三公支出”指的是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对于三公的探究源于最基本的知情需要。

作为公众知情权的守望者,媒体对三公有着持续的关注。近日对中央部门三公支出的持续关注可见一斑。3月23日,国务院定出时间表,要求各部门6月公开支出情况。按照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

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这一“吃螃蟹”的举动,使得三公支出从幕后走到前台。但同时,将三公“打包”,公布总数的方式也引来“看不懂”的质疑。尽管7月15日,科技部在仅有的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总数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但从科技部开始,陆续公布“三公”均为: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费,并非民间所关注的三公支出。

有专家指出,三公经费的公开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人们很难对这样的三公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


(未完,全文共2805字,当前显示8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