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相关理论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粮食安全水分定义内涵的变革、偏高水分粮食概念的创新、安全水分理论的发展、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以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从侧面印证了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过程,希望对我国粮食仓储科技和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有所借鉴。

关键词:粮食储藏,安全水分,生态储粮,创新

1安全水分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创新

在粮油储藏学中,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使粮食处于安全储藏状态所对应的水分数值,称作粮食的“安全水分”。对粮食储藏而言,安全水分无疑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水分界限。在储粮实践中,粮食水分只要控制在安全水分值以内,统称为“安全粮”,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四季均处在稳定的储藏状态中,可长期安全储藏;当粮食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值时,即称为“高水分粮”,其生命活动极其旺盛,容易引起发热、霉变等储粮隐患,甚至造成坏粮事故。

从安全水分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明确得知。安全水分与温度范围是密切相关,它是建立在温度、水分对储粮安全性影响联合作用基础上的。事实上,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粮食的安全水分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种安全水分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随温度变化着的临时性的安全水分值很难直接应用于储粮实践之中,为此,国内储藏专家在总结大量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禾谷类粮食的安全水分是以温度为0℃时、水分安全值18%为基点,在0~3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5℃,安全水分降低1%”的经验规律,用于指导储藏过程中对粮食水分的选择和控制。

众所周知,粮食储藏温度始终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长期储备(泛指储藏时间超过1年的储备)的粮食,若按上述经验规律,会因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变化,造成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安全水分值。若依此在季节变换或温度变化时适时调整粮食水分,显然是很难操作,也不符合粮食仓储的工作实际。在综合考虑了影响粮食长期储藏安全性的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将粮食需要过夏这个关键因素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并以次作为确定粮食安全水分值的主要前提。在原商业部1987年10月颁布试行并

1实施至今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粮油储藏质量标准”条款中,特别在“按水分量划分储粮等级”的说明中,除明确了“粮食水分超过安全水分标准”的称为“高水分粮食”以外,还根据粮食水分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划分为安全粮食(即“可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半安全粮食(即“只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和危险粮食(即“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由于全国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各地粮食部门在执行此规范时,均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夏季高温及持续时间),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控制指标,并成为本地执行此规范时补充规定中的核心内容,一直沿用至今。部分地区还在补充规定中细化了半安全粮和危险粮的等级标准,将“半安全粮”限定为“超过当地安全水分值0.1%~0.5%,只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将“危险粮”限定为“超过当地安全水分0.5%~1%,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


(未完,全文共21051字,当前显示13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