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慈善危机

慈善捐助的信任危机

*******

*******

*********

*********

**********

案例介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繁荣的背后,贫困问题特别是

贫富差距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因

素。波士顿咨询公司(bgg)在2005年底发布的《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预计,中国富有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中国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可见,中国的贫富悬殊差距已经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上升到2005年的0.46,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和多数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952万户家庭、2200.8万城镇居民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仅为每月159元。在农村,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贫困人口有2600万,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中国4500万高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15%以下,而总人口约7亿的低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仍在50%左右。

为了改善贫富差距的问题,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桥梁。然而,社会慈善事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正阻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使社会慈善捐助的捐助人必须面临社会的信任问题,捐款使用者也面临着捐助人的信任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我国慈善制度不健全,真正愿意捐助的慈善家不能放心捐款的使用,从而退出了我国的慈善业,留下的就是媒体常报道的假捐的造势者,他们正因为知道制度的不健全,所以谎报捐款的数额,并借此炫耀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假捐现象也最终将真正的慈善家排挤出了市场,从而出现了慈善捐助的逆向选择。

另一方面,捐款人将资金交给地方民政局等部门使用后,捐款人不能完全观察到资金的具体运作过程,从而形成了地方民政局的使用资金的道德风险。在签订捐款协议时,捐款人若无有效地约束措施规范捐款的使用,则使用资金的地方民政局将以自身最大化目标使用资金。例如中央电视台对83岁高龄的著名慈善家余彭年进行访谈时,老人慨叹“好事难做,善门难开”。他捐赠给内地某医院用于救死扶伤的10部进口救护车,却被改成了当地官员的座驾。某省民政厅竟然用社会捐赠的2000多万元善款修建豪华办公楼及住宅。

针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慈善事业不能正常发展的情况,现在,许多捐款人采用基金的方式以达到慈善的目标。基金作为一种行善方式使慈善成为借款人的一门事业,对于慈善事业的处理改变了以往的单一博弈方式。在过去,捐款行为是一次性的,双方在一次性的合作中,信任问题就无法避免囚徒困境。然而,基金的行善方式就将行善由单次转变为多次。在多次的博弈中,作为捐款使用者将没有动力为了一次的利益而损失长期的合作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信任机制就自然建立起来。

此外,基金形式的慈善事业也为捐款人带来了利益,富豪以打理基金会作为退休后的出路,可让数十年来惯于勤奋工作的商人,退休后仍有所作为,不至于无所寄托,这也使基金会更有效运作,更有机会永续发展,比一次性的捐献好。对于捐款人的现有企业来说,也有助于企业领导层更新和下一代接棒。

例如,2006年8月24日,香港富豪李嘉诚表示,将会捐出最少

1/3身家给李嘉诚基金会作慈善用途。当他未来考虑到需要“退休”时,将会全时间打理基金会的业务。


(未完,全文共32577字,当前显示13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