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从反腐高度认识统计造假
个基于错误数据采取的措施或行动,其所产生的危害或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超一桩腐败案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害
据媒体报道,从8月中旬开始,国家统计局陆续派出工作组,对地方工业产值以及相关情况进行抽查和调研。此次抽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力图通过强化数据准确性以规避中央经济政策的决策风险。众所周知,数据造假是一些地方统计的通病。从2008年开始,仅gdp总值一项,中央和地方就连续出现统计结果不一致,地方数据超过中央统计数据的情况。假定这里有中央和地方统计方法造成的差异,但根子是一些地方的统计有很大的水分在内。去年国家统计局为此就警告过几个地方政府。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指出,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不用数目字管理,因此导致政府的决策粗枝大叶。但如果有数目字管理,而数目字本身不真实,同样会出大问题。因为统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受制于所得数据的准确性。
假如讲,在经济繁荣时期,数据出现一定的水分或偏差,对整体的经济运行不会造成很大影响的话,那么在经济困难时期,这种影响或许就是致命的。因为经济若处于困难中,为了使经济走出困境,就需要发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不像繁荣时期,靠企业和市场自身的力量即可促使经济良好运行。而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前提是供判断和决策的各种数据必须准确。政府的决策不是胡乱来的,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不真实,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决策,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当前正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要想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力度,使预调微调成为常态。此时,经济数据的准确性,业已成为中央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依据所在。按照目前的工作方式,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预判主要是通过各种统计数据作出的,尤其是工业、能源、消费、财政收入等几个关键领域的数据,假如这些数据本身有水分,势必会给中央对经济形势判断准确性带来风险,从而影响到稳增长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说,数据的准确性,关乎中国经济的命运。这也是国家统计局为什么在政治局会议后要抽查地方统计数据的原因。
尽管一些地方决策者清楚统计造假的危害所在,但统计造假之所以屡禁不绝,原因之一是现行法律对统计造假的处罚过轻,其造假后果远小于所获得的收益。就像这次国家统计局派员下去督查地方统计数据,如果发现某地的统计数据有假,也只是责令其改正,提供真实的数据,而不会有处罚,即使有处罚,也不太可能很严厉,至多就是批评而已,我们很少听到哪个官员因为统计数据弄虚作假而被免职,更不用讲牢狱之灾。如此处罚对官员的威慑效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法律对统计造假的处罚这么“温柔”。我的一个看法是,我们对统计造假的认识出了偏差,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不可容忍的腐败现象,而以为统计造假并未对造假者本人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它不过是为使数据漂亮一点,在排名中好看一点而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这可能主要是统计造假的后果,不会立刻显现,而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故。不像其他类型的腐败,本身会造成严重后果,数据腐败,严格地讲,本身不会产生“损失”,损失是由数据的错误而导致的决策或行动错误产生的。但这有个过程,有些时间还很长,等后果发生时,造假者早已“更上一层楼”,难以追溯其责任。
(未完,全文共9373字,当前显示13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