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民教育培训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已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近几年来,虽然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极大地影响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的虽然转移了,由于未进行转移前的培训,大都也只能从事劳动力强度大、收入低的工种,更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随着粗放型劳动力市场的饱和及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注重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其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业系统内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特征

大通县地处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全县总面积为309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为15.8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1.27%,全县总播种面积为69.3万亩,经济作物占总面积的70%以上,良种率达93%以上。全县草食畜存栏达35.56万头(匹、只),草食畜出栏27.36万头(匹只),出栏率为73.8%;农牧业总产值达9.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09.65元。全县总耕地面积为4.6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其中水浇地0.8万公顷,浅山地2万公顷,脑山地1.82万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3h㎡。远远低于全省人均

1占有耕地的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为新时期影响大通县农牧民人均增收的重要因素。大通县现有农村人口34.5万人,有农村劳动力19.38万人,农业生产属于季节性生产劳动,因而每年都有7.9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向非农劳动。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大通县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据大通县农广校2005年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大通县农村劳动力中62%仅具有小学、初中文化,有的甚至是文盲、半文盲;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事

二、三产业技术特长的劳动力较少,仅占2%,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小农生产方式以及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转移,不动转移,甚至不愿转移。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低,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转移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进,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因此,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根据中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要有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分担,而目前培训的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自己承担,政府及用人单位投入严重滞后。根据调查,农民参加培训的培训费、考证费、生活费等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往往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


(未完,全文共12619字,当前显示14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