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建设到建成十八大感想
八大——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那么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到底有哪些变化,对于党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怎样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遇到了那些挑战。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一一作出解答。
关键词:涵义变化困难
一、什么是小康社会
(一)来源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设计师最先把“小康”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建立“小康社会”构想。“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的一大发明创造。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是中国的特有概念,是我国人民用来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概念,是生活水平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
(二)小康涵义的演变
小康蓝图由远及近分别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如今正是中国的关键词、时代的最强音、发展的新坐标。它表现为目标的连续性,全面小康承接着十六大、十七大对小康社会的论述,又与时俱进,将更高的标准、更准确的定位投射到今后的征程中。它意味着发展空间的开拓性,全面小康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尽显发展的格局之美。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社会。
二、一字之差看变化
(一)一字之差的背后既是郑重承诺,更是明确昭告。
十八大把“建设”提为“建成”,一方面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不同于十六大阶段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也不同于十七大阶段的追求全面建设的关键的小康。相比较而言,十八大的“新阶段”,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另一方面,把“建设”提为“建成”,展现的是我们党敢于承诺、兑现承诺的信心和决心。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展现的就是我们党的信心和决心,从根本上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建设”表达的是过程,时间可长可短;而“建成”传递的是结果,必须有具体的时间表。这就好比党立下了“军令状”,必须按时按质达到目标,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一字之差体现的变化
1.从“建设”到“建成”是一次伟大的传承和质的飞跃。一字之变中让我们感受到小康社会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建成”是一个明确的结果,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从“建设”到“建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开拓创新的生活新景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未完,全文共16628字,当前显示147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