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现状
1.1落后的助产专业认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医药卫生现代化”,这一政策使国家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技术、设备及技术人才建设上而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社会性。为了降低分娩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我国从50年代就提倡住院分娩服务,医院的产科服务水平不是助产士判断和协助自然分娩的能力、技巧,而是医生的手术水平。这一现象导致中国的医学和护理专业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而助产体制的管理政策却大多被分化到医学和护理学的管理政策,导致助产专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由于助产专业认识匮乏,我国的医院剖宫率逐年上升,近几年某些城市的剖腹产率已达到60%以上,远远超过who规定的每个国家的剖腹产率小于10%到15%的水平。正是“以医生为主”的产科服务使人们过分重视医生的能力而忽略助产士的价值,从而促进中国分娩医疗化的进程[2]。
1.2依附于护理的助产专业步履维艰。瑞典的助产专业发展成熟,体系完整。该国家的助产专业教育是有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本科教育并完成注册护士后再申请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而在中国,助产专业附属于护理专业并不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存在。通过研究各校对助产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不难发现,学校在选择教材方面随意性较大,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清楚认识到产科护士和助产士的概念区别。
由国外发达的助产发展看来,使助产专业独立于护理专业存在,才能促进助产专业的长期发展,否则助产专业将步履维艰。
1.3助产专业高等教育欠缺。在芬兰,助产士大都具有大学和硕士学历,并有专门的资格认证。国际助产专业已发展成为独立高等专业教育,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专业教育背景。而在中国,助产专业既不属于独立分科,也没有专业体系,只有一些中专及高专院校培养助产人才,以及部分助产士是从护士转行,即使继续深造也只能选择护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正是助产士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性缺乏,导致在孕妇分娩过程中是医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强助产士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以跟上国际教育的步伐,尤为重要。
1.4助产人才缺乏。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助产士和生育妇女比为1∶1000,而我国的比例为1∶4000。全球缺70万助产士,我国缺乏33万4千,我国助产士与产科床位比严重不足,高达50.89%。这一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瑞典助产服务理念崇尚自然分娩,认为妊娠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助产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产科医生则处理难产。助产士和产科医生、产科护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中国则不然,产科医生和护士占据主导地位,助产士的职责不明确,助产士看似社会需求低,又因为助产专业附属护理专业,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因此助产士人才大量流失,转向社会更为需求的护理专业。第二,助产专业不作为独立学科,没有完整的专业体系,培养助产人才平台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对助产士的需求。第三,助产专业高等教育欠缺,专业培训不足,使得助产士专业知识缺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孕产妇,故孕产妇过分依赖产科医生[3]。
2助产专业前途渺茫但充满希望
助产专业“边缘化”现状令人堪忧,然而危机意味危险中蕴含生机。正是有这些不足,才有不断发展进步的潜能。助产专业必将成为一个潜力学科专业,助产士将是社会需求的必然。
(未完,全文共9708字,当前显示133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