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人大附中校园
走进人大附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标语。让人无不联想到它在中学届的威力,我现在就要探索这所学校的秘密。
校园内十分安静,大家都在认真的上课,当看到路旁生机勃勃的树木,棕红色的教学楼让人无不想起这里复古幽静的环境,校园的长廊挂满了他们的的历史和学生的作品。这里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教学设施都是十分一流,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校园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园里的中心花园,茂盛美丽的植物,和它植物位置的摆放都的十分美观。上午和下午的中心花园的一圈摆满了他们的学习各国语言的图展„„一到中午便摆满了各国的食物和穿上那国的衣服,非常热闹。令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啊。这样一个学校它的知识无处不在,它总在提醒你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开阔、更广。就是因为老师用心去教学生,关爱、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共进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厉害的学生。
第二篇:人大附中读书目录特级教师谈语文教育: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是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还是把课本当作世界。日前,“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在人大附中举行。本文是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会议上的发言,它让人们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应该说,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各种教学改革繁管急弦,紧锣密鼓。
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譬如一棵树,如果缺失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蔫萎黄;一个人,如果身染重病,就会面黄肌瘦。这时,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先生则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和温儒敏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如敏)。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有句古语,叫“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问题还不止如此,更为严重的是,初中的三年,正是孩子智力发育、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和“精神饥渴期”(朱永新语),而我们却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几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苦苦打拼而无暇他顾,这无论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都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智能浪费和无可弥补的惨重损失。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教科书”是不是“书”。
(未完,全文共11059字,当前显示14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