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经典
那天,他穿着布鞋和黑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糊的红星,帽沿下一双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目光仿佛穿透了阻断中国富强道路的迷雾。他、他们一个个目光坚定,向着远方进发。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中国红军。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站在一个“洋鬼子”的角度上,深入延安,深入那片西方人口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向世人呈现了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小红军与斯诺的对话。当小红军给他端来水后,斯诺更正“喂”的称呼,诚恳地称“同志”,“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他‘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短短几个字展现出人们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但在精神上存在极高的信仰。而这些亲少年作为长征中的特殊人群,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记录了长征的点点滴滴。“青春”无论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还是作为一股实际的政治力量。都与中国20世纪的塑造与完善密不可分。
斯诺的语言诙谐幽默,读起来生气盎然。比如他形容的郑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在刀尖上翩翩起舞,在敌人的眼皮下工作,稍有差迟,便会品尝天下之酷刑。脑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样谈笑风生,有一种潜在黑夜中的黑豹的优美风。然而,对于毛泽东,斯诺则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写,把他还原成一位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尽管在这其中犯下过错误。种种描述,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化了的故事,更不是挂在城墙上的照片。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他也曾想过通过一种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他回归了他曾激烈抨击的传统。他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他的思想不断革新,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读完这本书,你将看到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坚韧不拔的意念。斯诺用他高超的纪实手法记录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一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在他的笔下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第二篇:相约经典相约经典,相伴书声相传文明
走进马仲小学,你会对这所生机盎然的校园心生一种喜爱,你会自然感受到一种文明的力量在释放。这,就是马仲小学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走廊文化”。这就是让墙壁“说话”,让走廊“育人”所形成的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们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一走进马仲小学你就会被一种浓郁的走廊文化所感染,漫步在走廊里,你似乎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仿佛来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阴山脚下,好像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和“江陵两岸哀啼”的猿声;闻到了“杏花村”的酒香和“梅花傲雪”的清香;体会到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感动于“游子吟”的寸草之心。在这里,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今教育家所做的贡献,领略到了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里面的蕴含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令人折服的道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也折射出马仲小学无时、无处不蕴涵文明教育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育人理念。一句句足以影响孩子一生的至理名言,一排排精美的版面被有序地安排在学校走廊的各个位置,并在此时一一定格在你得面前,显得那样合理和恰当,同时也使这所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校园变得更加年轻。
(未完,全文共5802字,当前显示14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