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非转农现象看户籍制度改革

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一股疑似“逆城市化”的暗潮悄然出现:随着大学毕业生近年来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农村籍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农村,即实现“非转农”。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

对于中国人而言,户口、户籍或许是烙在每个人社会身份上的最深印痕。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资源不是由市场来决定,而是由政府根据城乡分割管理的原则进行配置。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明确规定,城乡两部分居民客观上存在不同的社会身份。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获得较好的资源,享有教育、补贴、劳保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优厚权利和待遇,农村户籍的农民则较难均等化获得这些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依附在户籍政策上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差别,可以说是引起社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重构,物质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格局。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强烈冲击。其中,大学毕业生户籍问题就是一个民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频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非转农”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籍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农村,实现“非转农”。曾经羞于启齿的农业户口,如今却成了“香饽饽”。

利益权衡:“非转农”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非转农”现象,并非真的“逆城市化”,而是一种背后隐藏着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相关利益的现象。其背后的驱动力不是城市功能自我优化的必然冲动,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选择。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人都是“经济人”,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趋利”与“避害”的双重心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偏好,也是大学生选择“非转农”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原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较为弱势,政府因此出台了许多照顾农村各方面利益的政策。主要包括:(1)农村籍村民可以申请口粮田;(2)农民可以申请宅基地用于建房,且建房支出也比城市节省得多;(3)有些农村属于集体经济,每个村民每年均可以拿到分红;(4)农村可以享受与城市不同的较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系列政策,都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选择“非转农”产生了吸引力。

与此相对,30多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造成城市资源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迅速,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随之增加,生存压力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包分配就业制度的取消和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虽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相对经济价值却发生了某种逆转:原来城市户籍居民的利益优势逐渐丧失,城市户籍的含金量在下降,而现今农村户籍居民的相对利益优势逐渐显现。因此,只要上述格局继续持续下去,部分农村籍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和就业就有可能成为趋势。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非转农”现象是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演化过程中的特殊产物,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能够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关注农村。如果农村居民的财产权利问题不解决好,即使城市放开户籍束缚,也难以吸引农村居民下决心“跳农门”。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制度,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只有解决好与户口相关的公共服务问题,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达到消除户口待遇差别的目标,才能使农民工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未完,全文共15888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