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面塌陷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运城市高铁商务区站前路、学苑路路面塌陷
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1.工程概况
高铁站商务区站前路道路工程(k0-025-k4+079.663,暂施工至k2+585),起点与北外环相交,终点接东外环,途中与中银大道、槐东路、学苑路、规二路、安中路相交。学苑路道路工程(k0-044.032-k0+866),起点接学苑北路与北外环的交点,终点接站前路,途中与站一路、站二路相交,是原学苑路的向北延伸。站前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90m,学苑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80m。道路类别为城市主干路,其中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由于持续几天的强降雨,站前路、学苑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非机动车道小面积塌陷情况居多。人行道均为小面积塌陷但塌陷情况不严重。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山西第八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7月提供的《运城市高铁站区站前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基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i),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eoi)。岩性为粉土、粉砂为主。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
粉土(q3eol)
以浅黄色为主粉土,稍湿,稍密,夹有钙质结核,含有白色菌丝,偶见虫孔,植物根系,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上部0.3为种植土。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l-20.20-0.99mpa-1,平均0.60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18击之间,平均8.7击。承载力标准90kpa。
该层层厚1.5-4.8m,平均3.94m;底层埋深1.5-4.8m,平均3.94m;层底标高为374.0-387.47m,平均383.38m。
第②层粉土(q3al)
浅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具针状孔隙,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
-1
运城市高铁商务区站前路、学苑路路面塌陷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分沉陷为大面积的路面整体下沉。
4.1路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
1)站前路、学苑路均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其路基均为黄土。2)供水、弱电、绿化喷淋等专业管线沟槽回填不密实,有部分沟槽至今未回填。其沟槽沉陷、雨水从沟槽内进入路基,直接造成路面沉陷。
3)水活动的动力条件:
1.5m宽中间绿化隔离带区域,绿化方为满足种树的宽度,将路缘石后背灰凿除,水从路缘石后背渗入路基。路基回填土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被破坏,产生显著附加变形或下沉,随着在水的动力作用下,土体被侵蚀和搬运,道路基层下形成空洞。这也是造成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4)本工程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未能及时将整个工程完片,降雨后,雨水不能及时的排出,存积于多处未完工区域。
4.2路面塌陷形成的影响因素
1)降雨因素。进入雨季后,降雨量大于往年,近期持续的强降雨,大量雨水渗入地下,对土体造成一定的浸蚀作用,改变了土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塌陷的产生。
2)环境因素。站前路部分道路、专业管线未完工,站前路整体的排水系统未形成。降雨后,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存积于雨水管道及井室内,地表的雨水存积于未完工的路床内和专业管线沟槽内,雨水经多种渠道渗透到路基内。
3)其他因素。部分绿化隔离带回填土不到位,土体不密实,雨水经路缘石后背渗入路床;人行道砖间缝隙,人行道砖与非机动车道路缘石间缝隙不密实,立缘石间、平石间勾缝不到位。部分雨水并未排入雨水口,而是经这些缝隙渗入路基。
5.塌陷路面处理方案
针对路面塌陷产生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塌陷区域的分布位置和规模范围,从安全、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出发,本着“彻底治理、安全稳定进行综合治理”的理念,确保该段道路的安全畅通。塌陷主要
-345
运城市高铁商务区站前路、学苑路路面塌陷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未完,全文共15988字,当前显示14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