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

2015-06-15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黔南崖洞葬遗址20多处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荔波瑶族沿袭崖洞葬俗

人们都认为,崖洞葬离我们现代人已经很远了,而在荔波县瑶族至今还在沿袭崖洞葬。

6月中旬,记者与来自西班牙、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记者在黔桂交界的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乡一大山洞里看到,数百具新旧“井”字形棺木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着,棺木上还雕刻着一些图腾和文字等。

据陪同考察的当地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这里的瑶族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悬棺洞葬葬俗,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少数民族悬棺洞葬的族群。

在荔波有瑶山和瑶麓两个瑶族乡,两个乡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也不同。瑶山乡的瑶族丧葬是立“图腾柱”式的碑记实行土葬,而瑶麓乡的瑶族却仍然实行崖洞葬,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传承洞葬的族群。


(未完,全文共9125字,当前显示14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