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图文报道揭密清华北大学子在龙泉寺的出家生活

http://blog.sina.com.cn/dxj

(2011-09-1311:07:24)特别提示:本文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组采写的专题报道,原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本博转载自http://www.xiexiebang.com/news/34439.html

揭密清华北大学子在龙泉寺的出家生活(文字+组图)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贤娜实习生万传亮特约记者邢莉

北师大学士、北大硕士、清华博士、中科院博士、北航教授、德国大学教授„„高材生争相到龙泉寺出家。他们自称居士、净人、沙弥、比丘,他们在这里种菜、扫地、搬运,念阿弥陀佛,也看孔孟,也读老庄,还写博客、也织围脖„„出世乎。

高材生寺庙"上大学"

"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本刊记者/李贤娜实习生/万传亮特约记者/邢莉

寺建山中并无奇处,奇的是山中处处皆是佛--凤凰岭上景从佛缘,石随佛性,龙泉寺的香烟氤氲着摩崖石刻"道"、"德"二字,恰成京郊安心处。

寺聚高僧并非怪事,怪的是尘世浮华惹人倦,功名利禄皆可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学教授云集龙泉,人送绰号"北大清华分校"。

看惯了庙中香火鼎盛,善男信女膜拜,从未见和尚开博客,八种语言织"围脖";听惯了佛经唱颂,阿弥陀佛,从未闻佛堂学四书,禅房品诗词,庙里上大学。

入世乎。出世也。

数百年来,少林寺以武传世,誉满天下;及而今,龙泉寺以文隐修,名动学界。

高材生寺庙"上大学"

"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佛渡有缘人

"别样天地别样缘,盛满人间夏春秋。"

一月前,大学教授德国人李博瀚感受法音,决心剃度。

一年前,北大学子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决然入寺,发愿出家。

三年前,中国十大教育策划专家董春喜过尽千帆,顿悟上山。

四年前,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贤威抛却准科学家的光环,于此落发。

„„

在龙泉寺,他们不再是头顶各种光环的芸芸众生相,他们被称为准净人、净人、居士和比丘。

在龙泉寺,他们携手共建"龙泉之声"网站,编织和尚"围脖",一起将师父学诚的博客编辑成书;

在龙泉寺,他们早晚念经、分班学修,也一起甩开膀子参与到龙泉寺的修缮扩建。

世人眼中的高人在京郊这个山脚下,念佛祖的经,学圣人的书,喝山间的泉,吃自种的菜,做普惠众生的事,龙泉寺的声名不胫而走,这座曾经寂寞数十年的古刹很快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有来消遣的,逛逛大庙,看看和尚,拍拍照片--是曰游客;

有来干活的,周末上山,搬石挖土,种瓜种豆--是曰义工;

有来学习的,参禅礼佛,吃斋念经,同修功德--是曰居士;

有来八卦的,东西打听,穷追不舍,为求新闻--是曰记者。

据说,也有来躲清静的社会名流,来考察的政府官员,甚至慕名而来挖墙脚的各地寺院。

我们是记者,近来佛教界爆出数条负面新闻,舆论哗然,于是就想上山去八卦一下,寺院方丈学诚法师接受了我们八卦的请求,但也提出了要求--上山住些日子,体验一下。

我们几个一合计,躲开杂事,脱身俗务,去念念经、拜拜佛、爬爬山、吃吃斋,体验一下我们眼中那山门中神秘的寺院生活,倒也不失为人生乐事。

图/居士楼“德尘居”

居士学堂

"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

普通人认识龙泉寺,往往从当义工开始。

柳智宇是2007年来龙泉寺当义工的,他的另一位北大校友在龙泉寺剃度之前也当了三年义工,据说他在北大禅学社、耕读社的同学们也常于周末入寺当义工。每周末入寺当义工的人平均一百人,多时达六百人,上到60岁老人,下到3岁儿童,每一次新鲜血液流动占到50%左右。


(未完,全文共33655字,当前显示14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