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挥不去的西政情怀

时间:2009-04-2915:

31作者:孟澍菲

新闻来源:正义网

龙宗智,1954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本科,后返该校先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曾任军事检察院检察员、副检察长、检察长,大校军衔。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现任四川大学985工程法学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研究所所长

第一次见到龙宗智是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面容清矍的他绕过半个会场,径直走到自己的位子坐下,儒雅的风度透着一股军人气质,在到场的众多法学家中显得很特别。

1978年龙宗智作为军队的基层干部参加高考,到西政读法律本科,尔后又先后回校读硕士、博士,其间在军事检察院工作多年,前前后后这么一算他竟有着28年的军龄,1998年底,他从部队转业被特聘为四川大学教授时已是大校军衔。

后来他作为校长入主母校,因冷峻形象和干练作风而被学生称为“西政的普京”,不过,他本人认为大学里需要的不是普京式的铁腕人物,而是善于协调和沟通的带头人:“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重建西政曾有的对中国法学界、法学教育界的重要影响。”

西政结缘

“卡车沿嘉陵江溯流而上。我对于江河并不陌生,但是当日的观感却很特别。左面高岸,右面深谷,江水浩荡,烟雾迷茫。此情此景,与卡车上一群胸怀远大、豪情万丈的年轻人当时的心情不是很相配吗。”西政1978级学生、学者梁治平至今难忘1978年到校第一天的情形。龙宗智有着相同的记忆和感触,因为他也是那时走进“西政”的。

正如他们的同学、学者贺卫方所言“1978年恰好是西政50年历史的分水岭。此前的25年历尽磨难,凄风苦雨;此后的25年劫后重生,柳暗花明。”这一年,龙宗智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北京大学著名刑法学教授陈兴良在为西南79级邱兴隆教授的博士论文所作序中称,“我对西南政法大学情有独钟……,似乎歌乐山有一种仙气,从歌乐山走出的学生都有一种成仙得道的感觉”。

“西政有一种仙气”的说法不胫而走,并传播开来。深处幽境的西政人修得不与世争、不以浮躁、潜心学问的品性。而这种品性在龙宗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学家郑也夫曾说过,治学上有三种态度,也是三种境界,即功利、求道与游戏。在龙宗智看来,功利是学以致用,既可以功在国家,利在社会,又可以功在个人,利在家庭。无论为公为私,只要积极并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就没什么不好。第二种是“求道”,即探求真理,这应是推动学习研究的基本动力。第三种态度是游戏。不是不务正业、游戏人生,而是将学习当作一种娱乐,既不求功利也不求真知,只是对过程的快感体验。这种境界不易达到,却也并非不可能。比如写文章,冥思苦想、焦头烂额,一旦来了灵感,思如泉涌时,就会感到快乐无比。

苍翠的歌乐山、幽静的校园相伴,龙宗智参透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并乐在其中。

“五十有惑”

“圣人言四十不惑,我是五十仍然常有疑惑。”一个带着“问题意识”的学者,随时随地都会遇到“问题”,但是,龙宗智始终坚持做一个理性的学者,并“在问题意识下不断地追问”。

同时,作为实践型的学者,龙宗智从来都不只固守于书斋,“我二十多岁读本科,三十多岁读硕士,四十岁以后读博士,在实际部门探索实践合理性,再到学校去把握法理合理性,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援。”


(未完,全文共7025字,当前显示134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