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任大鹏等: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离散力分析

年第5期作者:任大鹏李琳琳张颖

内容提要。首先,本文在文献回顾和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社凝聚力是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研究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离散力,其中,凝聚力包括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凝聚制度以及外部市场因素和政府的产业支持等,离散力包括成员异质性程度过高、合作社过度依赖社区等;再次,用“增长极理论”描绘了凝聚力和离散力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来化解或减少离散力的发生,包括完善共同利益的维系机制、保障普通成员的民主权利、严格遵守惠顾额返还原则、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和限制合作社对非成员的服务等。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凝聚力离散力增长极理论

一、引言

在一百多年的国际合作社运动历史中,合作社研究者一直在探索着两个问题:“合作社是什么”

以及“合作社通过什么去团结什么”.从欧文、傅里叶的合作思想到罗虚代尔合作社的具体实践,从国际合作社联盟到各国合作社的立法,再到中国的合作社实践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均强调合作社是通过联合弱者来平衡与强者在市场竞争、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的组织平台。中国有关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同样倡导把弱者团结起来对抗强者这样的理念,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使合作社团结普通、弱小的农民。在合作社法律制度中,团结力量的两大要素--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被视为吸引普通成员加入合作社及改善成员弱小地位的法宝。但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中,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权变成了少数成员的话语权,权利的真正行使者是大户或者公司等强势主体。因此,农民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若即若离的特点,生产者成员对合作社的经济参与过度集中在向合作社交售产品或者购买生产资料;合作社治理和后续经营的决策权与剩余索取权,则集中在投资者成员手中。对农民而言,他们缺乏对合作社的归属感,越来越像是合作社的客户。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合作社对成员的凝聚。它又是如何影响的。本应成为合作社主体的农民成员对合作社的归属意识为什么会淡化。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离散力”这一命题,希望通过研究合作社的团结途径这一问题,从根源上厘清影响合作社成立、发展、联合、解散或分立的诸多力量,描绘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离散力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制度安排来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量、屏蔽合作社的离散力量,最终促进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来源:《中国农村观察》2012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对象界定


(未完,全文共15229字,当前显示10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