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

张荃

摘要:结合街道尺度的基本理论、空间错视学的理论,研究了国内外经典商业街案例,结合四川自贡市核心商业街的实例探讨了人性化商业街的尺度关系,为营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区莫定了基础。关键词:空间尺度,空间错视,街廊比,人性化尺度1尺度与尺寸、街道尺度、商业街尺度

所谓的尺度就是空间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空间构成的形体的长度、宽度、小空间与整体、整体与城市,以及空间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尺度并非抽象的概念,是具有丰富含义并且是人们能够充分感知的概念。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千米、米、尺、厘米等对空间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空间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在空间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街道尺度是指在两侧商业建筑所围合形成的街道空间给人的感受。商业步行街是城市中重要的场所空间,商业街设计在空间上的表达就是让空间适用,创造人性化的街道尺度空间。2街道尺度的基本理论

对于传统街道尺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以日本建筑学家芦原义信为代表的《街道的美学》《续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等,对于街道的尺度的研究总结出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

街道空间尺度由街道长度(l)、街道宽度(d)、临街建筑高度(h)、临街店面宽度(w)这几项参数构成。

街道参数的比值关系反映了街道空间主要参数之间限定的空间尺度关系,主要由街廓比、面廓比、界面密度、贴线率四项指标构成。

街廓比(dlh)是指街道的宽度与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的比值,反映街道围合空间的宽高比例关系。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dl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产生空间的逐步远离感,dlh接近2时,空间产生开阔感,0.5面廓比(wld提指临街商店的面宽与街道宽度的比值。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leld<1,即比d小的尺寸『反复出现,街道就会显得有生气。

界面密度(艺wllx100%)是指街道一侧的建筑面宽总和与街道长度之比。该参数强调的是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形态的意义,反映了街道纵向空间的连续性。

贴线率是指建筑紧贴与街道中心线相平行的临界线的临街建筑面宽与所有临街建筑面宽总和的比值。3空间错视与人的空间感知

物的感知要素(形状、色彩、明度等)在人们的视觉判断中,与所观察物实际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形成错误判断,就是错视觉,又称错视。

错视经常被用于城市空间设计、建筑设计领域中,通常在设计中加人与人们习惯接受的一般常理空间不同的设计元素,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视就能够达到设计预期的空间效果:设计师运用设计手法实现人们对于空间尺度感觉的错觉,达到特殊或更佳的效果空间,有时是因为条件的限定改善尺度缺憾而利用视错觉。“小中见大”“矮中见高”“虚中见实”“粗中见细”等都是经常出现的手法。4国内外商业街尺度案例

1)欧洲传统商业街尺度。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因空间所限街道狭窄,dlh=0.5,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较宽,达芬奇认为dlh-1较为理想。巴洛克时期,中世纪的比例被颠倒过来,街道宽度为建筑高度的2倍,dlh=2o2)中国传统商业街尺度—成都锦里“小中更小”。锦里曾经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且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在秦汉、三国时期闻名全国,改造重建后的锦里保持了原有商业街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尺度:临街建筑围合成2m-4m宽的线性空间,街道全长约350余米,临街建筑以两层居多,dlh在0.5左右,展现出古时街道的宜人尺度。

为了使街道空间的街巷感更加强烈,锦里在设计中在保持dlh尺度不变的条件下,运用了骑楼的形式在2层连接两侧店铺,空间的变化使人们的视觉集中在变化点上,将骑楼在街道垂直层面上压低了高度空间的感觉放大,利用错视原理使人们对于街道空间产生变窄变低的收缩感。

2层屋檐适当加大挑出长度形成宽雨棚,2层外廊挑出形成1层的廊下休闲茶座空间,使人产生空间收紧的错视,增加了人们视线感觉上空间的围合感。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视展现出小尺度商业街巷的空间特性。

3)国内外现代商业街的尺度关系。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商业街尺度研究总结出如下结论:完全敞开式的商业步行街比较合适,长度为1500m左右,以游客步行20min左右为宜;街道宽度不宜过宽,街道太宽会造成空间的发散。宽度同时充分考虑两侧建筑物的高度,窄不能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宽也不宜超过建筑物的2倍,因此步行街两侧不适合建造高层。dlh多在0.5一0.9之间。

4)现代商业街尺度—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宽中见窄”。南京路步行街最宽处约30m,最窄处约18m。两侧建筑高度一般20m左右,4层一5层,局部高楼突破20层,80m左右,街阔比在0.6一0.9之间。

街道宽度20m以上会感觉相对宽阔。步行街在设计中设置了4.2m宽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的“金带”贯穿于整条步行街中,它的设置填充了人们视线聚焦的中间空间,通过景观和街道设施弱化了空间的宽阔感,这条“金带”使得人所感知的街道空间上明显起到压缩街道宽度的作用,使得30m的商业街宽度不显得那么开阔,这种在空间中增加物体而改善空间效果的手法是侵害性错视,是利用人的错视觉将空间“由宽变窄”。

目前很多商业街都是在原有街道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街道宽度、两侧建筑都已经形成,对于街道宽度、建筑高度的改变受限,因此需要通过设计手法对于既定的空间进行改善,利用空间错视改善商业街尺度空间的手法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5设计案例—四川自贡商业街

自贡市老城商贸中心以解放路、同兴路、五星街、檀木林街、自由路为主要商业街区,位于ikmz的范围内,以街为市的现象较为普遍。

5.1自贡传统商业街的处理—构建人性化尺度商业街

自贡温州街尺度—传统街区的尺度与节奏感。温州街是由两条折线形内街组成,街道店铺均为1层一2层小尺度商业店面。

街道长度约200m,街道宽度大约3m一4m,两侧店铺4m-8m,dlh在0.5左右,面阔比0.8,店铺开间尺度较小,人们在逛街时,视线在变化是留连于两侧商街的左顾右盼,因此人们对于街道的体验是由序列变化的小空间拼接而成,小面宽的店铺连续的出现增加了人们感受街道的节奏感。dlh与wlh的尺度使得温州街具有很好的街巷围合感和尺度感,适宜的街道尺度使处于其中的人们对于街道空间的感受亲切近人。

5.2构建宜人尺度的现代商业街

自贡中华路商业街是商业街核心地段,街道宽度仅巧m,如果按照传统街道的宜人尺度,dlh维持在1.5一2.0左右,那么两侧商业建筑高度在10m左右,相当于2层一3层的商业空间高度,但是对于寸土寸金的核心商业区来说,2层一3层的商业建筑高度肯定是不够的,设计的解决方式是:1)"窄中见宽”—建筑退台,增加视线空间开阔感。将3层以上建筑后退,做成台阶剖面形式,减少高层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压迫感,同时使人们感觉到街道空间的展开,利用建筑高度的变化形成与人们常规感受高层建筑直接落地的想象差异而产生错视效果,增加了街道的宽度感。

2)"窄中见宽”—将商业建筑底层架空,采用柱廊形式,延伸街道的宽度感。在靠近中华路街道大体量沿街建筑1层统一架空,形成街廊,在dlh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街道的宽阔感。

保持街道入口空间尺度不变,将高层建筑局部3层以下架空,借助灰空间实现街道空间延伸的效果。使人们产生与原有脑海中既定空间感觉上的差异,使得街道空间的本身的加宽作用被错视效果放大,产生窄街人口空间宽阔的设计效果。

3)“化大为小”—将大空间分解为若干小空间。区别于一般城市商业区的巨大商业综合体,自贡西秦会所前的解放路商业街区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划分若干小尺度的“商业盒子”,每条小街的尺度依然遵循传统商业街的宜人尺度,包括dlh,wld等,消费者步行其中,不是感到超人尺度的商业巨构,而是感受到大小不等、变化多样的小街小巷的亲切尺度空间。

在大空间中划分小空间,出现若干条小街巷,将大建筑面临安全街设置,在街区内部穿插布置小体量、小尺度的商业休闲短街,这种手法在错视上称为对比错视,通过大小对比引导人们感受到小街区的尺度效果,在街道空间感受上是“大中见小,小中更小”。6结语商业街是为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的宜人化是未来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之一。商业空间设计理念逐步从注重商业效益到注重人的体验,营造人性化尺度的商业街区成为商业街区设计的重点—本文从街道的长度、宽度、街廓比、面廓比等反映街道空间关系的要素人手,引人空间错视学的理论,从人们对于街道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构建人性化的商业街区,真正的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彻到商业空间的表达上。参考文献:[1]【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2]〔日]芦原义信.续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3〕商业街研究—以无锡崇文寺商业街为例【d].南京:东南

大学硕士论文,2007.[4〕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

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19.

第二篇:商业街空间尺度设计分析文/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于志欣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的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适用。一般商业街宽度都控制在20米以内。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弯曲的街,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会减少风力干扰。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走近道,所以提供便捷的路线是游线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所以购物者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

人类学家霍尔于1966年在《潜在尺度》(thehiddendimension)一书中,提出了美国白人中年男子的四个级别的空间距离:

a.亲密距离(约0.15~0.45m)。在这种距离内可进行爱抚、格斗、安慰、保护等行为动作的发生;

b.个人距离(约0.45~1.2m)。在这种距离内能看清对方表情等,可获取交流信息;

c.社会距离(约1.20~3.60m)。在这种距离内有社会交往的意向;

d.公共距离(约3.60~7.50m)。在这种距离内人们行同陌路。

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视野水平方向约180°,垂直方向约120°,其中视平线上方55°,下方65°。正常人的视力范围要比视野小一些,视力范围是要求能迅速地看清目标细节的范围,一般把视野分为三个主要视力范围区:

a.中心视力范围(直视区),视角1.5°到3°,该区域内的物体视觉效果最清晰;

b.瞬间视力范围,视角18°,特点是通过眼球的转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该区域内物体的清晰形象;

c.有效视力范围,视角30°,特点是利用头部和眼球的转动,在该区域内注视物体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方有足够的清晰视觉。

人站在竖高的物体旁边会有意无意地向上看,去寻找它的轮廓,如果过于高耸,找不到它的边缘,他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压抑、不安全,所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必然有一个适宜的高度不致于使人产生这种感觉。在上述视力范围内确定的建筑高度无疑是最人性的:方便、轻松,但在商业街这样特别金贵的地方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现在以“公共距离”w=3.60~7.50m为基本宽度,来确定最大适宜建筑高度h=h+w/2.tga,其中h为人眼的高度,这里取较高人体地区男子正立时眼的高度1.57m另加鞋厚度0.02m为1.59m;a为仰视角,为求得建筑主要视力范围内的最大高度,这里取为30°;w取为7.50m,w/2表示人走在中间的宽带区内。可知,h=3.76m,这也就是一层房的高度。

如果考虑到区位的经济因素,那么视平线上方a=55°是最大的仰视角,由此确定的视野内最大经济建筑高度为h=h+w/2.tg55°,即h=6.95m,这也就是二层楼的高度。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宽度和周边建筑高度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为行人购物休息提供驻足停留、观赏环境等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基于这些原则我们才能设计出满足商业需求的商业街,也只有符合人体活动规律的商业街才能更有效地商业业态的发展。

第三篇:空间的尺度概念空间的尺度是一个整体概念,往往是由三部分组成:

根据容纳居住者的数量,行为确定的空间尺度,这里不仅包括静态尺寸,还应包括动态尺寸,如站,坐,跪,卧,行走等各种活动姿势所占有的空间都会有所不同,根据居住者的心理,知觉,视觉,听觉,要求确定的空间尺度,根据空间容纳的家具及设备的尺寸及数量确定的空间相应尺度。

尺度和尺寸有关,但尺度和尺寸绝不是一回事,“尺度”指的是标准,小空间里出现大尺度或大空间中出现小尺度皆有可能,而“尺寸”则代表长度等度量,大尺度空间开阔,宏伟,博大,使人产生崇高,敬仰之情,小体量空间则亲切,安静,但过小,过低的空间也会使人感到局促或压抑,空间过大经济性不好,同时也难以形成宜人的气氛,但有些空间,其体量会远远超过其功能要求,这主要是取决于精神方面的要求而非单纯是使用功能,运用空间尺度因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施加影响,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感染力,如哥特师院以其巨大的空间在建筑史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异乎寻常的尺寸使我们的身体相形见绌,这是“神的尺度,而非人的尺度”,这种巨大,超越人的垂直尺度空间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建筑语言,让人吃惊,使人产生壮观以及震撼,敬畏的心理,有力地渲染了宗教气氛,这种尺度宣扬的是一种观念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功能,艺术与技术子在这里很好地结合。

第四篇。论人性化执法的尺度及实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明执法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性化执法”作为一种新的执法理念,不仅反映了执法人员和当事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也鞭策着执法部门以时间行动对“人性化执法”予以诠释。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实践过程,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人为控制因素很大,执法人员容易因自由裁量权过大而难以准确把握执法的尺度。因此,辨证地理解“人性化执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人性化执法”的尺度和凳┓椒礁龇矫妫鍪姓芾硇姓捶ㄖ械摹叭诵曰捶ā蔽侍狻。br>

一、何谓“人性化执法”所谓“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正当有序的程序进行理性化、非歧视性的执法活动。它集中表现为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理解、尊重、关爱和帮助,其实质为以人为本,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这是执法的深化和完善,是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具体地讲,“人性化执法”包括了两层的含义: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从表面看,他们相辅相成,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但就深层次讲,其中也存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人性化”为辅。


(未完,全文共3509字,当前显示11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