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火葬的社会调查报告淮南师范学院

调查者:刘书宜秦瑞吴盼盼

指导老师: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2013思想政治教育

淮南师范学院

2014年5月26日

目录

内容摘要

中国火葬的起源

火葬的发展

火葬的过程以及现代人对其看法

火葬的好处与危害

附录

参考文献

浅谈火葬的利与弊,弘扬绿色祭祀,保护环境。

内容摘要。中国封建时代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入土为安”这种儒家的丧葬观在宋代以前一直左右着中国丧葬风俗的导向,但却在两宋时遭到强有力地挑战。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火葬最盛行的时期,据估计当时的火葬率因地而异在10%--30%之间,而即使在提倡火葬的今天,我国的平均火葬率也不过30%。因此本文主要调查世界各国以及各地区的火葬接受程度,以及火葬的起源,发展。通过查阅互联网得到的相关资料,客观的分析了火葬相比传统的风葬,土葬,天葬,海葬„„的好处以及危害。通过调查各地区青老年人对火葬的看法,加以自己团队的分析讨论结果,承认了火葬的相对于的好处大于其弊端。以及火葬有着其他处理遗体方式不可相比的优点。从而,弘扬火葬。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方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也能让绿色祭祀盛行起来。

1:火葬的起源

我国古代地域广阔,习俗各异,丧葬习俗也不一。《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日火葬,积薪焚燎;二日水葬,沈流漂散;三日野葬,弃林饲兽。”《南史·扶南国传》则日:“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两书说法大同小异,其实一也。其中土葬外的其它葬法多见于边荒蛮夷之地;而火葬在人类的生活中很具有普遍性,不仅蛮地,中原汉地也流行这种习俗。

关于火葬风俗的起源,《辞海》、《辞源》都称始于佛教,最早盛行于古印度,是魏晋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辞海》引《立世阿毗昙论》:“剡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着空地。”按《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卒于长安,依外国法,以火焚尸。”其时为晋。《辞源》也称:“本为古印度丧制,随佛教入华而行于我国。”《魏书·释老志》也记载着:“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滑分碎”之语。这明言佛门有火化之俗。又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续笔》卷13“民俗火葬”条有云:“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其尸者所在皆然”。

由洪迈的记载可以看出。一,明确点出火化始自佛门;二,宋时火葬已很流行了。

火葬之法当真是印度的“舶来品”吗。回答是否定的,《辞海》等书皆误。中国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工作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火葬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证据。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发现一个盛着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寺洼文化层属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可见,我国火葬之俗也远溯到原始社会晚期。据最新考古发现,我国辽东半岛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内,有火烧人骨,随葬有陶壶和石纺轮,证实确为火化之墓。这座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火葬实例。关于这一点,已有国内专家进行了论证。

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习俗,如我国西部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在《列子·汤问》、《吕氏春·。义赏》、《苟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火葬,并且很流行了。


(未完,全文共19050字,当前显示13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