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冯小刚的成功[定稿]

小人物大社会

冯小刚的都市喜剧悲喜混杂,其惯常手法就是用小人物的悲喜命运来唤起大众的认同。影片主角大多是观众熟悉的普通都市小人物,虽然对境遇不满,有时也嘲讽现实,但自有一套处世逻辑,常以游戏化的方式化解悲伤,而且最终个人的愿望或多或少得以实现,结局圆满。

冯氏贺岁片常常抓住一些社会现象,暴露社会的种种失衡和病态,但绝不触动现存社会秩序,算是一种妥协的结果。《甲方乙方》里“好梦一日游”折射社会各阶层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梦想与现实间的落差;《不见不散》中笑里带泪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潮中普通人的悲喜;《一声叹息》里直面婚外恋的话题;《大腕》里对广告文化,财富效应的放大;《手机》表现的社会新富阶层和婚外恋、新通讯方式的交叠。不同社会因素的碰撞产生的戏剧感凸显时代的困境,又将现实层层剥开。既提供娱乐消费快感,又有一定现实指向。冯小刚的敏感让社会一激灵,票房也一激灵窜了高。丑男配美女

1997年,《甲方乙方》先声夺人,在春节的电影院荡漾一片欢声笑语。操作自己娴熟的喜剧题材,冯小刚得心应手。虽然从电影技术上来看,《甲方乙方》整个就是一出室内情景喜剧的集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室内情景喜剧+小品桥段+相声+葛优=贺岁片的成功。

《甲方乙方》一炮走红,让冯小刚尝到商业电影的甜头。虽然早期跟王朔也搞过“海马影视中心”,试图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那套模式,打造一流剧本作坊。无奈国内电影市场不比好莱坞,“海马影视中心”在坚持一段时候后悄然消失。离开了王朔的冯小刚开始自己琢磨国内观众的口味爱好,第二部贺岁电影《不见不散》(1998),第三部《没完没了》(1999),都遵循第一部《甲方乙方》的都市轻喜剧的路子,再加上精心炮制的对白,葛优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让“冯氏贺岁片”成为年末观众期待的电影享受。

“冯氏贺岁片”特征如下。中年都市男,长相困难,经历小坎坷,满口喜闻乐见的北京痞子腔,职业普通,内心忧伤而且文艺,油嘴滑舌,玩世不恭,洒脱自如。单身,或离异,或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爱情往事。总能遇上貌美如花,感情炽热的年轻姑娘。

上述特征,在“贺岁片”里就有了“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之说,如同历任“邦女郎”一样。贺岁片里跟葛优柔情蜜意过的女星有:徐帆(《不见不散》、《永失我爱》),刘蓓(《甲方乙方》),吴倩莲(《没完没了》),关之琳(《大腕》),舒淇(《非诚勿扰》)。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锤炼了冯小刚商业电影导演的手艺,并把以往拍摄室内电视情景喜剧的经验,挪到了大银幕上。此时的冯小刚电影语言还比较单调,没有让人惊喜不已的镜头语言,这种早期拍摄电视养成的路子至今还深刻影响着冯小刚的镜头运用(《集结号》例外)。都市文艺片心结

《一声叹息》(1999年),原名《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这个名字因太颓废被勒令更改),标志着冯小刚回归文艺青年的气息。这时他已不考虑文艺青年的风花雪月,而转向关注中年婚外恋。也可以说,这部电影中里的现实主义特点是冯小刚风格的一个转变。2003年的《手机》,也是关注中年男人婚姻危机,冯小刚请了著名作家刘震云担纲《手机》的编剧。

与《一声叹息》、《手机》的沉重对比,冯小刚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都市文艺片——《永失我爱》,则是不折不扣的标准文艺电影,暴露了冯小刚对于爱情的理解方式——浪漫矫揉,女大学生口味,煽情并忧伤着。


(未完,全文共18404字,当前显示13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